学党史 知海东:枪林弹雨中走出的红军战士

04.03.2017  02:45

   本期人物:

  郭爱琏:1909年生于碾伯县(今乐都区)亲仁乡口子村。幼年时学过医术,练过武术,擅长小洪拳。1926年到兰州参加国民革命军,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成为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10月征战河西。曾任红五军特务团侦查二连连长、红五军战地医院负责人。高台战役失败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乡。青海解放后重新投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52年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乐都区南山片土改工作组组长、洪水乡党委书记、高庙供销社主任、亲仁口子村党支部书记等职。上世纪60年代初,在审查干部、精兵减政时被下放回家。1979年又认定红军身份,享受国家民政和供销社双重生活待遇,1989年病逝。

  参军报国成红军

  1926年,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18岁的郭爱琏只身跑到兰州,到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孙连仲部队中当兵,同年,参加了解救“西安之围”的战斗。1929年初,在漳河沿岸与奉军作战,又参加了自武威进攻永登马廷勷之战,攻占了古浪、武威。当年上半年,青海建省,孙连仲任青海省主席,他随部队驻防西宁。同年底,孙连仲任甘肃省主席,他随部队驻防甘肃。1930年蒋冯大战爆发,他随部队驻防漯河,多次参加战斗。冯玉祥战败后,蒋介石将孙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调到山东济宁一带整编。1931年,蒋介石迫令26路军开往江西“剿共”,郭爱琏随部队到江西宁都,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部队由乐安、宜黄,向东韶、小布进攻,受到红军的沉重打击后,退居宁都县城。

  孙连仲部的官兵大多出身于西北,水土不服,军中赤痢流行,死亡时有发生,军心不稳。加之红军强有力的政治瓦解,军心涣散。当时,共产党基本渗透到了26路军全军。孙连仲为了自保,借口牙疾到南京就医,部队交由参谋长赵博生指挥。26路军许多官兵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对共产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好感,郭爱琏也是其中的一员,其中有不少中共地下党员,赵博生就是其中之一。1931年12月14日,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的领导下发动宁都起义,1.7万多人弃暗投明参加了红军。起义成功后,部队开往苏区到石城县进行整编,中央军委授予他们“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番号,郭爱琏任红五军团特务团二连侦查连长。

   参加长征历艰险

  1932年,部队整编刚刚结束就参加了赣州战役。红一、三军团攻打赣州时,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红五军团作为预备队,解救了受困红军。同年7月,他们参加了粤北南部的雄水口战役,与粤军发生了肉搏战,用大刀砍杀敌军,杀得粤军鬼哭狼嚎。同年10月,又参加了宁藜(川)泰(宁)战役,占领了黎川、建宁、泰宁三县。1933年1月参加了金溪、资溪和黄狮渡战役,并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在宜黄南坡打了伏击战,在草台岗打了攻坚战。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参加了金溪、资溪、黎川、广昌等战斗,战士们同敌人英勇拼杀,重创了敌军,但部队也受到很大损失。

  1934年,郭爱琏随部队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长征途中,他们担任最艰苦、最危险的后卫任务,同追击的敌军英勇奋战,多次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打退了敌人的追击,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前进。当时,红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红一军打先锋,攻无不克,红五军做后卫,守无不固”,他们被称为“铁军后卫”。

  长征路上,他们顾不上人困马乏,昼夜行军,抢占了湘江河岸。红军主力到达时,郭爱琏见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许多中央领导。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刚过湘江,敌人蜂拥而来。他们阻击数倍于己的追敌,同敌人殊死激战,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没的危险,最终,出色完成了任务,但部队也损失过半。同年2月,他们攻破了娄山关、攻占了遵义,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牵制敌军七天七夜。

  后部队翻过老山界到达贵州,在黔北奋战五昼夜,顶住了四川军阀刘湘军队的进攻,使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得以四渡赤水,摆脱了敌人的追击。红军巧渡金沙江时,他们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在崇山峻岭间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堵住了十多万国民党“围剿”军,保证了中央和红军主力的安全。红军主力渡江后,他们的部队交替掩护,撤离石板河,顺利渡过金沙江,击沉了渡江的船只,断绝了敌军追击的路线。接着从泸定桥渡过大渡河,到达雪山脚下。

  从夹金山脚下往上看,漫山遍野都是白皑皑的雪,雪连天,天连雪,完全是雪的世界。红军战士衣着单薄,好多战士只有草鞋,还有的光着脚。数月行军,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几乎精疲力尽。开始爬雪山还比较快,后来雪山越来越陡,越爬越慢。白茫茫的雪,刺得战士们睁不开眼睛,好多战士一不小心,就滑落到万丈深渊里,有些战士倒在雪地里,就永远站不起来了。历尽千难万险,他们终于翻过雪山到达懋功县城东南的达维镇,后又三翻雪山,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在毛尔盖,党中央召开了军事会议,他们被编入左路军,执行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任务。

  后来,部队经过四川阿坝的甲木塘,到日柯阿木附近的噶曲河西岸后,张国焘令命部队南下川康边,途中参加了绥崇丹懋战役,占领懋功、丹巴两城及所属之绥靖、崇化、扶边、达维等寨。后再次翻越夹金山,攻占了天全、芦山两城及大渡河以东广大地区。在与川军的作战中,部队多次失利,损失惨重,减员过半,被迫撤至甘孜,后又四过草地。

  再次来到草地,远远望去,草地像一片灰绿色的海洋,没有人烟,没有道路,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一片荒凉。人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行,如不慎陷入泥潭,会愈陷愈深,及至没过头顶。还有好多战士,被饥饿和疾病夺取了生命。爬雪山时,郭爱琏眼睛被雪刺伤,右眼红肿成为水泡,几乎无法睁开。

  此时,他的脚也冻伤,走路十分困难。但是,他们抱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克服一切困难,到达甘肃的迭部、岷县休整,在甘肃会宁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

  西征河西走麦城

  1936年10月,为了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打通国际路线,接收苏联物资援助,郭爱琏所在的部队改为西路军,奉中央军委之命西渡黄河,他们奉命监视靖远县城守敌,又使虎豹口的船只顺黄河北下,在靖远县三角城守卫渡口、看护船只,后奉命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参加了水泉子战斗,掩护供给部、卫生部、总医院,转移到水泉子附近的泰家庄、孙家庄、陈家庄等处。

  红军还没有找好住所,马家军已尾随而来,部队与敌短兵相接,激烈拼杀,战至天黑,敌人退去,部队进入山丹县城,尾随而来的马家军围住县城,激烈的战斗进行了三天两夜。他们撤离山丹,向临泽、高台进发。1937年1月1日,郭爱琏随军长董振堂攻占高台县城,遭到马家军的包围,他们打退了马家军的多次进攻,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用木棒、大刀、长矛、石块、砖头为武器,与马家军浴血奋战,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郭爱琏被炮弹炸晕,醒来后,部队早已撤离,他藏到一户农民家里,不但逃过了马家军的搜捕,还养好了爬雪山过草地时留下的眼疾、冻伤和头部的枪伤。为了不连累救他的人家,也为了尽快找到部队,他告别恩人一家,去寻找红军。他一边打听消息,一边沿路行医,走的是人烟稀少,特别难走的路,远远看见马家军就东躲西藏。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兰州城门口。他把驳壳枪、红军证等就地掩埋。哨卡上的敌兵不相信他是郎中,让他伸出手来,一看就知道是当兵的。询问他是哪里人,他如实回答。敌人将他押送到团部,敌团长听了郭爱琏的情况,问他是谁家的。原来,敌团长和他邻村,还是姑舅亲。郭爱琏母亲曾托这位亲戚打听并找寻郭爱琏,这时,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后来,郭爱琏就被送回了家。

   建设家园献余热

  回到家中的郭爱琏隐瞒了红军身份,务农为生,寂寞度日,但他对红军和革命的向往,一刻也没有停止。他多次想去找部队,但他是家中的独子,母亲说什么也不让他走,几次他想悄悄从家中出走,都没走成。

  1949年9月3日,前来解放青海的人民军队从他家门前经过。郭爱琏赶忙跑上前去为他们送水送粮,还向部队打听他所在部队首长的情况。家乡解放后,他积极参加了武工队,帮助政府凊匪肃特,稳定局势。建立区乡人民政权时,他被吸收为区级政府干部。1952年,他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时,他任乐都县南山亲仁、瞿昙、蒲台、桃红营、峰堆、城台等乡土改工作组长,完成了乐都县南山地区的土改工作。后调任洪水乡党委书记,又到高庙供销联社任主任。后来在审干工作中,因红军身份问题不清,被下放回家,又担任了口子村党支部书记。

  1978年改革开放,拨乱反正时,党中央为许多老革命家“平反”昭雪,郭爱琏也多次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情况,还直接给徐向前元帅写信,得到了徐老的关注。1979年,县人民政府认定了他的红军身份,给他提供了县民政和供销联社双重生活待遇,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1989年,郭爱琏在亲仁乡口子村家中病逝,省、地、县领导,县武装部、民政局领导参加了他的追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