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旋律里的别样人生——记海东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延泰

22.07.2015  15:57

  曾经追求的专业舞台,如今成了他事业理想的归宿。在这广阔的群众文化的天地里,他用优美动听的音乐和精彩深情的舞蹈诠释他对事业持之以恒的执着追求与倾心热爱。他叫刘延泰,青海西宁人,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现任海东市群艺馆副馆长、海东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艺术奇缘 归咎天赋

  所谓天赋才情,用在刘延泰先生身上,并不为过。刘延泰先生向记者回忆说,与艺术结缘还要从他小学五年级时做的一个梦开始。那天晚上,他突然梦到自己开始吹口琴,恰好就在第二天,班上有位同学正在转卖一个口琴。于是,他用自己两块七毛钱的车费买回了那把口琴,代价是那个月每天他都得走七八公里的路上下学。有了口琴后刘延泰努力练习,没有老师指点,刚开始还抓不准音调,慢慢地,他就摸索出门道了。加之他记忆力非常好,吹过的音调都能记住,就这样,过了一阵后,他就能完整地吹出自己会哼唱的一首又一首的歌。

  之后,他对音乐的喜爱就停不下来,电视里或者广播里放音乐,他都要坚持听完。无论身处何地,有音乐的地方他都要停下起脚步,努力用耳朵捕捉每一个音调和音节、每一段旋律和节奏。

  刘延泰向记者回忆,在他读初中时,偶然看到乐都文工团正在招聘工作人员,于是他就前去报名。颇有艺术天赋的他非常顺利地考进文工团,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在这条艺术的道路上他一直专注不懈,不论是台前,还是幕后,他一直坚持奋斗在海东这片土地上,他一直坚持奋斗在自己的梦想之田。

  在文工团,刘延泰接触到更多乐器。他最爱的是笛子,几乎到了痴迷的境地,每天除了团里的任务之外,只要一闲下来,他就拿起笛子练习,有时候一天能吹许多个小时。他总是随身带着自己的乐器,一有时间马上就开始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口琴、双簧、笛子、板胡、萨克斯等十六七种乐器,他都能娴熟地演奏。

  除了创作萨克斯独奏曲《土族阿姑上山来》等音乐曲目,刘延泰编排的《春诗》《葡萄熟了》《欢乐的牧歌》等舞蹈作品分别获省级和地区级奖励,歌曲及音乐小品有《脚户歌》《湖东情》《西部儿女情无限》等三十多首曲目。先后为省畜牧厅湖东种羊场、海东人民银行、邮电局、原青海棉纺厂、平安县教育局等单位培训了多支乐队,辅导了许多节目,受到多方好评。1984年,他编排的双人舞蹈《送别》和他表演的双簧管独奏《牧羊曲》获全省职工文艺汇演的优秀创作奖和表演奖;1991年,他的萨克斯独奏曲《土族阿姑上山来》获全省优秀创作奖;2000年,他的萨克斯二重奏《土族阿姑上山来》获兰州第二届《中国西部大型“花儿”演唱会》最佳表演奖;2001年,舞蹈曲《脚户哥》获青海省首届群众干部技能大赛创作一等奖;2003年,器乐曲《河湟情》获全省第二届群众干部技能比赛多种乐器特别表演奖;2007年11月,在全省第四届群文技能大赛中,笛子独奏曲《古湟随想》获创作、表演二等奖……

  倾囊相授 不辞辛劳

  除了精心创作,刘延泰还根据不同群体对文化活动的新需求,自编自导了许多合唱、舞蹈、器乐合奏等曲目。除此之外,他努力进行探索,担负起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职责。多年来,成功举办了多场大型文化活动。为了扶持和引导民间文艺队伍的发展和建设,使自发的民间文化表演成为有组织的文艺演出队伍,他带领全馆工作人员因势利导、辅导排练,民间文艺队伍的节目质量不断提高,演出规模不断壮大,一些民间艺术团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如今,已过知命之年的刘延泰仍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受邀奔赴各县区或是表演,或是进行辅导,西宁、海北、海西,甚至甘肃、宁夏等地不断有人来邀请他,他面对的有部队官兵,有单位职员,有农民,有学生,不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他都不会拒绝,因为他知道他们同他一样,怀揣梦想热爱艺术。就在我们采访后的第二周,他准备去海北州海晏县培训一支队伍,这是由一些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颇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支民间音乐队伍,曾多次参加州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别看刘延泰先生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但是在课堂上,他却十分严谨而苛刻。从演员的选拔,上台的舞步,站在台中的位置和表情,他都亲自示范辅导,一丝不苟。用他的话说,“艺术,来不得半点马虎。”他常年致力于少年儿童艺术人才的培训,经他辅导的学生每年都有二三十人通过中央音乐学院的考试,有的还曾在全国青年少才艺大赛中获得过一等奖,还有的学成后也加入文艺团体,开始招收学生。

  前不久,在全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青海省曲艺展演开幕式活动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湟源县丹噶尔古城举行。在刘延泰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海东推选了两位演员,由他亲自把关、打造,就在我们采访的前一晚,他还在进行排练,一直到晚上十点多。

  许多来自民间的演员缺少舞台表演经验,台上动作不得要领,要一点一点地讲解、练习,他得“因材施教”,编排适合他们自己的动作。“举办全省曲艺展演活动,目的就是以传统表演艺术的形式,宣传展示青海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让广大群众享受地域特色的曲艺保护成果。他们代表的是海东,丝毫都不能大意。”刘延泰这样告诉记者。

  筹建基地 搭建平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海东对于这项工作也十分重视。身为群艺馆副馆长的刘延泰,更加明白非物质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他凭借自己在曲艺方面的优势,借助平安区土生土长的平安农民秦剧团和海东古湟艺术社,准备打造青海汉族民间小调传承和越弦的传承等基地。他告诉记者,虽然起步工作困难重重,但是做群众文化工作很久了,和很多百姓演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只要老百姓得到实惠和满意,就算自己辛苦一点无所谓。

  像刘延泰先生这样多才多艺,一辈子热衷于“艺术”这一件事情的人少之又少,不但业务强,而且吹拉弹唱跳都会,最适合做群众文化工作。原青海省文化馆馆长吴娟说起刘延泰,赞赏有加。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传承人刘钧这样评价刘延泰先生:如此执着地搞专业的同时,又致力于民间曲艺的传承与发展,如果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渗透到群众文化中,那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