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40年 海东跑出加速度
编者按:1978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置青海省海东地区,1979年3月,中共海东地委和海东行政公署正式设立。2013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40年来,在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海东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在河湟大地上谱写了一部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宏伟史诗,描绘了一幅气壮山河、生机蓬勃的时代长卷。
青海新闻网讯 海东40年来的发展历程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40年来,海东经济发展逐期加快,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走出了一条适合海东发展的新路子。砥砺奋进40年,海东跑出了发展加速度。今天,我们用数字来感受海东40年来的巨变。
沧桑巨变四十年春华秋实海东梦
——改革开放40年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一
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是海东人民一部负重前行的奋斗史,一部万众一心的创业史,一部破茧成蝶的发展史。海东历届市委、市政府致力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届接续一届干、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路拼搏奋进、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蹄疾步稳、硕果累累,绘制了跨越发展的海东篇章。
经济总量加速扩张
201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6亿元,比1978年2.27亿元翻了7.59番。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8亿元,比1978年1.37亿元翻了5.4番;第二产业增加值206.7亿元,比1978年0.5亿元翻了8.71番;第三产业增加值171.5亿元,比1978年0.4亿元翻了8.73番。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2.6亿元。尤其从2010年开始,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增加,经济总量加速扩张,海东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达到219.4亿元;2013年突破300亿、达到326亿元;2016年突破400亿、达到422.8亿元。1979-198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5%,1989-1998年年均增长7.18%,1999-2008年年均增长11.98%,2009-2017年年均增长14.13%。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历经40年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60.3:21.8:17.9调整为2017年的13.3:47.4:39.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2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1.4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第三产业迈上更高水平。
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201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737元,比1978年的209元增加29528元,在1978年基础上翻了7.15番。1994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千元、达到1290元;2006年突破5000元、达到5417元;2010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790元,2013年突破20000元、达到22881元。
数字是对历史发展的最好证明和诠释。回首海东市改革开放40年历程,经济总量的一次次跨越,人均水平的一步步提升,如一幅幅锐意进取、砥砺奋进的壮美画卷,尽展海东风采。从这些数字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河湟大地上创造的这片新天地的发展轨迹,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亲眼见证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经济高增长青山沃野绘新景
——改革开放40年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二
40年来,海东各级党委政府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长、农民增收为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呈现出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的新局面。
农村经济持续增强
2017年,海东市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96.29亿元,较1983年的2.78亿元增加93.51亿元,年均增长10.99%;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增加值58.77亿元,较1983年的1.73亿元增加57.04亿元,年均增长10.93%。其中:种植业产值60.30亿元,年均增长10.76%;林业产值1.91亿元,年均增长9.78%;牧业产值3.19亿元,年均增长5.31%;种植业增加值35.56亿元,年均增长10.65%;林业增加值1.40亿元,年均增长9.71%;牧业增加值2.05亿元,年均增长6.79%。
40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0.41万千瓦,比1997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4.32%;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721台,与1978年相比增长34.03%,年均增长0.75%;机动收割机4108(联合收割机261台、机动割晒机3847台)、与1978年相比增长62.2倍、年均增长11.22%;机动脱粒机30507台,与1978年相比增长11倍,年均增长6.58%。机械耕地、播种、收割面积快速增长,机械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全市实现机械耕地面积122.63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97年的33.5%提高到55.33%,提高了21.8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68%。机械播种面积达到81.9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7年的23.7%提高到58.54%,提高了21.8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2%。机械收割面积为33.87千公顷,比重由1997年的0.21%提高到16.2%,提高了15.9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3.8%。
改革开放40年来,海东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业先进生产力不断提升,奠定了海东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特色产品做优做强
1978年,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号角。40年来,海东市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在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努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高原现代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成就可喜,海东市已发展为全省重要的粮、油、果、蔬、肉、禽、蛋、奶生产基地。2017年全市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52.49万吨,比1978年的36.75万吨增长42.83% ,年均增长0.92%;油料产量12.09万吨,比1978年增长12.74倍,年均增长6.95 %;蔬菜产量74.15万吨,比1978年增长50.14倍,年均增长10.6%;肉类产量10.09万吨,比1978年增长6.59倍,年均增长5.33%;牛奶产量4.92万吨,比1978年增长27.94倍,年均增长9.01%。
农业科技创新和农牧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快,海东市按照“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县域有别、培育主题、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创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形成了以乐都大樱桃、长椒、紫皮大蒜、循化线椒、“两化”薄皮核桃、高原制种,食用菌、中藏药材为主的特色品牌。2017年全市瓜果产量2.33万吨,比1997年增长10.4倍,年均增长13.7%;花椒产量121.4吨,年均增长4.7%;核桃产量711.6吨,年均增长10.1%;水产品产量1684吨,年均增长5.9%;禽蛋产量13578吨,年均增长2.1%;中药材从无到有,2017年产量1.67万吨。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改革开放以来,海东市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
2017年全市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为30.57亿元,比1997年增长38.2倍,年均增长20.13%。2017年末全市通公路村数为1587个,比1997年末增加170个;自来水受益村为1560个,增加666个,增长134.2%;通电话的村数为1577个,增加1414个,增长8.7倍; 97.54%的村通有线电视,55.39%的村通宽带。
40年来,通过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农业生产条件、农牧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为海东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东农村经济也必将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快速实现农牧民稳定增收、安居乐业的美好蓝图。
海东工业加速跑逐浪前行不停歇
——改革开放40年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三
改革开放40年来,海东工业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从打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禁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海东工业开展了一轮又一轮改革,在改革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品种日趋多样,工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最重要动力。
工业经济高速增长
40年来,海东市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7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72.78亿元,比1978年增长396.05倍,年均增长16.14%,尤其是1997年以来,海东市工业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201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483.95亿元,比1978年增长553.35倍,年均增长17.11%。
产量效益大幅提升
40年来,海东市工业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依托优势资源,加大调整产品结构力度,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生产适销对路和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并加大科技投入,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加快高新技术的落实和应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使技术结构由以前的低档层次逐渐向中高档层次发展。从主要产品产量看: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水泥684.28万吨,比1978年增长90.48倍;生产白酒17485千升,比1978年增长15.57倍;生产食用植物油14295吨,比1978年增长4.12倍。40年来,还实现了原铝、碳化硅、碳化钙(电石)、商品混凝土、包装饮用水、平板玻璃、石墨电极、铝材、饲料、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等产品从无到有的转变。
40年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亿元,比1978年增长475倍;流动资产合计为177.5亿元,比1978年增长877倍;实现利润总额5亿元,比1978年增长133倍;应交增值税3.7亿元,比1978年增长33倍。
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充分利用海东市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电力资源、工业用地成本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立了海东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为主的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海东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实现海东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海东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1.4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4.97%。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小微企业积极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等形式,形成了一批有潜力、有竞争力、能抗风险的大中型企业。海东市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实现了海东市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从原有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到现在的国有控股类型、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效果进一步显现,重点产业引领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着眼未来,海东工业将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提高发展效益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全市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发挥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追赶时代大潮流建筑行业大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四
改革开放4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大手笔、大气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用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战役、一项又一项浩大的工程,推动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建筑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展现出了青海东部门户的无穷魅力。
2017年底,全市资质建筑企业(指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总产值28.46亿元,是2000年总产值2.57亿元的11.07倍。按构成分,2017年全市建筑工程产值为28.03亿元,是2000年工程产值2.51亿元的11.16倍;安装工程产值为3705万元,是2000年安装工程产值615万元的6.02倍。竣工产值20.75亿元,是2000年竣工产值1.91亿元的10.86倍。
从行业看,房屋建筑业形成的产值11.12亿元,是2000年房屋建筑业产值1.93亿元的5.76倍。土木工程建筑业形成的产值17.34亿元,是2000年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0.64亿元的27.09倍,其中:2000年完成铁路、公路等工程产值0.41亿元,水利、河道等工程产值0.14亿元,其他土木工程产值0.09亿元;2017年完成铁路、公路等工程产值9.08亿元,水利、河道等工程产值2.64亿元,其他土木工程产值5.62亿元;分别是2000年产值的22.15倍、18.86倍、62.44倍。从结构和比重看,2000年以前海东的工程建设以房屋建设为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海东市的经济建设迎来了飞速的发展,从数据上直观的体现出了海东基础建设的蓬勃兴起,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产值是2000年以前的几十倍。基础设施建设产值从2000年占建筑业总产值的25%,增加到2017年的61%。充分体现出了海东改革开放后经济大发展的成就。
从经济类型看,2000年国有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1724万元,占总产值的45.64%;集体建筑企业完成产值8452万元,占总产值的32.88%;股份合作建筑企业完成产值948万元,占总产值的3.69%;有限责任公司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433万元,占总产值的9.46%;股份有限公司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95万元,占总产值的1.15%;私营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847万元,占总产值的7.18%;非公有制建筑企业完成产值5523万元,占总产值的21.48%;公有制建筑企业占总产值的78.52%,是当时建筑业行业的绝对支柱。
2017年,国有建筑企业完成产值39850万元,占总产值的14%;集体建筑企业完成产值38356万元,占总产值的13.48%;股份合作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250万元,占总产值的0.01%;有限责任公司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4268万元,占总产值的5.13%;股份有限公司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40万元,占总产值的0.01%;私营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90775万元,占总产值的67.37%;非公有制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06433万元,占总产值的72.52%;2017年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是建筑业行业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完善,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
历史的长河跨越了40年,海东建筑业从经济总量到经济结构迎来了时代的变迁,从事房屋建设到重点发展基础建设,从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类型发展到今天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处处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变革与成就。站在新起点,开创新业绩,海东建筑行业正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步向前。
砥砺奋进四十年海东投资铸辉煌
——改革开放40年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五
改革开放40年来,海东市抢抓改革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生事业为导向,积极营造投资环境,不断拓宽投资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结构明显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挥了投资拉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作用。
投资总量增加发展动能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海东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年度完成投资从1978年的0.29亿元快速增长至2017年的713.88亿元,是1978年的2420倍,年均增长22.76%。其中:1978-2008年30年累计完成投资496.3亿元,年均增长20.12%;2009-2012年4年累计完成投资587.4亿元,年均增长53.17%;2013-2017年5年完成投资2874.2亿元,年均增长15.19%,投资总量是1978-2008年的5.8倍,撤地设市以来的5年,是海东投资总量突飞猛进的5年。
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合理
改革开放40年来,海东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和扩大投资渠道,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完成投资的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21.77%、21.71%、56.53%调整到2O17年的3.21%、23.79%、73%,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房地产投资增长人居环境改善
国家从1990年开始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开进行统计,1990年海东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0.04亿元,房屋施工面积为12.8万平方米;2017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2.87亿元,是1990年的840.8倍,年均增长28.3%,房屋施工面积为517.27万平方米,是1990年的40.4倍,年均增长14.7%。如今一大批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生活方便、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居民居住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居住环境大幅改善。
四十载风雨征程,四十载累累硕果。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铸就了海东跨越发展,如今,面对新机遇,站在新起点,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更加信心满满,更加凝神聚力,正在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大步迈进。
市场发展显活力消费升级大变迁
——改革开放40年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六
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消费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消费市场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商品供给丰富充裕,商品市场生机勃勃,新兴业态迅速成长。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市域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消费需求向多元化、日常化发展,日常消费品升级更新迭代,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也由单纯对GDP贡献转变到了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促进就业、方便生活、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
市场发展活力彰显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相继放开了粮食、油料、竹木等集市交易,取消肉类、水产等凭票供应规定,集市交易逐渐兴盛起来。进入80年代,伴随着一系列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全市上下充分发挥市场经营机制作用,打破了过去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流通渠道,商品流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流通领域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流通体系和商业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各种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折扣店、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一应俱全。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亿元,比1978年0.95亿元翻了6.67番。200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亿元,达到10.3亿元;2007年突破20亿元,达到22.24亿元;2009突破30亿元,达到31.19亿元;2011年突破40亿元,达到47.14亿元;2012年突破50亿元,达到55.17亿元,2017年零售总额总量接近100亿元。
2017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398.3万美元,其中进口1175.3万美元,出口8223万美元。实现自营贸易5779.6万美元,代理贸易3618.7万美元。
城乡市场齐头并进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海东经济总量快速扩张,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市场共同发展繁荣,城镇发展快于农村。2017年全市城镇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49亿元,比1980年的0.57亿元翻了6.78番;乡村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1亿元,比1980年的0.56亿元翻了5.96番。
消费升级更新迭代
改革开放40年,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加快了商品升级换代。消费升级,购买力由弱到强,城乡居民实现了从几十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消费升级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供应的商品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档次显著提高。吃、穿、用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种丰富多彩。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方面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基本生活品到发展、享受消费品,消费结构由衣、食消费向住、行消费转移,消费需求快速转型,特别是以手机、计算机为代表的IT商品,方便居民出行的汽车,用于改善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的住房装饰商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大量增加,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2017年,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42元,比1978年的88.4元翻了6.23番。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515元,是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支出的3.6倍。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支出4886元,是2002年的3.3倍;人均衣着支出1687元,是2002年的4.4倍;人均居住支出2766元,是2002年的7.8倍;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593元,是2002年的4倍;人均交通通信支出2534元,是2002年的3.4倍;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683元,是2002年的2.8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182元,是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支出的9.1倍。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支出2725元,是2002年的12.3倍,人均衣着支出488元,是2002年的6.3倍,人均居住支出1619元,是2002年的6.5倍,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87元,是2002年的8倍,人均交通通信支出1176元,是2002年的18.4倍,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749元,是2002年的8.3倍。
2017年末全市个人汽车保有量13.52万辆, 2017年当年新注册车辆达2.29万辆。2017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36.7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3.8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6.7万户。
一件件亮丽的时装,一幢幢挺拔的高楼,一辆辆驰骋的车……见证了海东市消费市场不断升级迭代的步伐,彰显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市场发展的辉煌历程。40年改革成果丰硕,40年开放成就非凡。我们坚信,明天海东的消费市场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换代升级,各族人民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以迎八方来客、邀四海宾朋的激情,拥入“风情海东”的温暖怀抱,尽享美好生活。
四通八达好交通快速便捷走四方
——改革开放40年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七
改革开放40年来,海东市历届领导班子本着“若要富先修路”的发展理念,带领全市人民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公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公路交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公路网络和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现代交通格局。交通运输行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基础设施规模、运输服务质量、体制创新、市场化运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40年来,海东市公路建设投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运输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乡乡通“柏油路”、县县通“高速路”。2017年,全市完成交通运输业投资141.06亿元,是1981-2010年30年累计投资的2.7倍。特别是2013年撤地设市后,全市公路交通运输投资大幅增加,2013-2017年累计完成交通运输投资402.86亿元,年均增长58.12%。
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864.54公里,是1983年4198.5公里的2.83倍。等内公路8556.57公里,是1983年1536.1公里的5.57倍,其中:高速公路316.26公里,一级公路220.66公里,二级公路771.11公里,三级公路693.72公里,四级公路6554.83公里;等外公路3307.97公里,是1983年2662.4公里的1.24倍。2017末全市公路网面积密度为89.89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网人口密度为80.67公里/万人。
2017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不含拖拉机)18.79万辆,其中个人汽车保有量13.52万辆,是1983年民用汽车保有量2678辆的50.5倍。2017年当年新注册车辆达22894辆。
运输能力快速提升
改革开放40年,全市客运量、货运量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越来越强。
公路客运快速增长。2017年末全市公路客运汽车578辆,是1983年104辆的5.56倍。全年旅客运输量1854.63万人,是1983年334.75万人的5.54倍;客运周转量61077.5万人公里,是1983年10853.8万人公里的5.63倍。
货运效率不断提升。2017年末,全市货运车辆23064辆,比1983年106辆翻了7.8番;货物运输量3600.65万吨,比1983年8.3万吨翻了8.8番,货物周转量454759.73万吨公里,比1983年625.02万吨公里翻了9.5番。
公共交通更加便捷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乡公共交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迅猛发展。2017年末全市共有公交客车687辆,出租汽车1321万辆。
历经40年改革开放,高速公路宽阔平垣、四通八达,座座桥梁“飞架两岸”,大小车辆南来北往、川流不息;铁路穿境而过,高铁动车风驰电擎,架架飞机腾空而起……40年来,海东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汗水和智慧构筑起了一张张便捷的道路网,架起了一条条便民惠民的交通线,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无穷活力。
(海东市统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