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民族团结创建进行时
民族大家庭
海南藏族自治州有藏、汉、回、土、蒙古等28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65.09%。为了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深入人心,海南州努力结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工作,积极开展“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主题活动,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让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在雪山草原遍布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海南州确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58个(州级16个,县级42个)开展了团结进步“八进”活动,即,(进家庭、社区、乡村、机关、学校、企业、寺院、军营),以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为基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效推动及和谐社会建设;以“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等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每个社会细胞的自觉行动,实现创建工作全社会覆盖,全员参与。
兴海县中铁乡隆务龙村位于兴海县东南150公里处的深山腹地,平均海拔3200米,是一个以牧为主的村。辖3个生产合作社,居住着藏、汉、蒙等民族。近年来,隆务龙村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思稳定、促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得民心工程”,使隆务龙村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巩固,农村工作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全村上下呈现出了社会稳定、宗教和顺、民族团结、经济收入稳步提高的喜人局面。
隆务龙村的村干部积极转变服务理念,由要我服务转为我要服务,率先在全村232户人家建立动态管理的户籍登记、人员流动、草场流转、生活保障、住房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相关情况的综合家庭基本户台账,摸清了全村232户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底数,群众甚至不出门、打打电话就可以享受到办理低保、医保、养老及各种补助金发放、住房建设等多方面的便捷服务,干群关系也由此变得和谐融洽。
正如村里的老阿妈卓尕所说:“跟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党支部走会幸福”,现如今,隆务龙村基本实现由“上访村”向“和谐村”的迈进,由“后进村”向“先进村”的蝶变。
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在基层升华
来到美丽的青海湖畔,在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的映照下,青海湖更显现出动人的容颜。
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的各族群众就生产生活在这一幅天然的油画中。
“拉乙亥麻”藏语意为下渡口。近年来,拉乙亥麻村“两委”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自拉乙亥麻村被确定为“省级生态畜牧业启动村”,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来,通过草场、耕地、牲畜等生产资料的整合,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程度,到2015年末,使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7元,牧民收入名列全州前茅。
这些年,拉乙亥麻村里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在倒淌河集镇修建两层商住楼55套,从事民族特色产品销售、餐饮服务等,并鼓励有条件的112户牧民进县城定居,改善生活条件,让乡亲们改变传统的居住方式,享受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生活富裕了,群众的思想观念还要提高,尤其是拉乙亥麻村的特殊地理位置更加需要注重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村民的心中。
以前,不少村民因银行贷款到期而不得不低价出售自己的牛羊还贷。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村委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一次性垫资500万元,集中还清了村里累计的全部贷款,解决了村民和银行之间的矛盾,从而也减轻了群众经济生活上的负担。
拉乙亥麻村为了进一步提高全村村民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思想的认识,制定了一套既详细具体,又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拉乙亥麻村村规民约96条》,涉及民族团结、村经济、文化、教育、民俗、宗教、伦理道德等诸多层面,这96条村规民约成为全面改善了当地村民与周边旅游区和集镇市场各族群众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和谐的“法宝”。
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田园山川绽放
近年来,海南州制定出台《海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推进方案》《海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创建标准》等5个方面38项工作规则和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方向、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经常性地召开州县乡社区、企事业单位不同层次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推进会,增强全州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位于黄河岸边的河阴镇大史家村是"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见证村。
大史家村居住着汉、藏、回、土等4个民族,共342户、1286人,各民族朝夕相处,休戚相关。村党委一班人正如村党委书记所说:“只有民族之别,没有民族之差”。
大史家村的各族群众始终真心把各族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心系各民族,全村的105名党员和村干部与34户贫困户结对联姻。村里人常说的一句话是:“一户两户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
这些年,大史家村发动党员、干部,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扶贫力度,定脱贫计划和措施,给予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实行重点扶贫帮困,积极寻求脱贫致富的途径。对特别困难户和身残力弱群众,党员、干部自觉献爱心、送温暖,给予面粉、物资、资金等救助。每年村集体为全村农户缴纳参合金、支付农田水利资源费、电管维修费等,为167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费。
多年来,大史家村的“两委”班子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稳定本村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促进了民族团结工作的蓬勃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
如同盛夏盛开的“格桑花”一样,现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全州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民族团结,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始终把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上。全州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向前看,坚持高标准、全方位、多层次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让各族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建军 付玉莲)
心声
让群众分享创建活动的硕果
民族团结进步是百姓之福。对海南州的人来说,有一样事物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那就是民族团结精神。
海南藏族自治州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举办“海南州服饰文化旅游节”、“贵德县黄河文化旅游节”、“贵南县藏绣文化艺术节”、“同德县宗日文化节”、“共和县中国少数民族情歌大赛”、“兴海县冬虫夏草文化节”等大型地方节庆活动,将一系列民俗、服饰、体育、展会、文艺演出等活动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串联起来,大力展现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内涵,风格突出、特色浓郁的“共舞和谐”、“尊道贵德”、“多彩贵南”、“同心同德”、“富饶兴海”五大县域文化品牌,让群众在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中分享成果,各族群众成为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的“主角”。
有了良好的民族团结的大环境,依托海南藏绣历史久、起步早、基础好、前景广的优势,着力推动藏绣产业发展,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举办藏绣培训班,组织藏绣骨干赴江苏学习交流。丰硕的成果带来了美好的回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海南藏族自治州“中国藏绣艺术之乡”、贵南县“中国藏绣生产基地”荣誉称号,海南藏绣品牌在全国同行业中到进一步确立。目前,黄南州已建成“布绣嘎玛藏绣艺博园”、“贵南藏绣产业园区”,“布绣嘎玛”、“五彩藏绣”等16家藏绣企业,让群众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中增收致富。
根据《海南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评选表彰办法》在全州评选表彰一批事迹突出、特征明显、影响广泛的先进典型,并组织开展?“树榜样、学典型、争先进”活动,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结合各自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活动影响力,使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建军)
荣誉榜
如家庭般温暖的“民族联队”
无论是在瀚海戈壁、岩石山矿,还是在人迹罕至,飞鸟不见的钻井队平台上,一群由各民族组成的情同手足的“民族联队”的钻井工人的故事,时时感动着人们。
“徐队,我再上一个月的班,让王光勇先回西宁休息。还是我来上吧,你们俩都回去……”
在青海钻井公司50575钻井队的员工会上,队上的另外一个回族“泥浆工”争着为王光勇顶班。在一线干两个月的活好容易才盼来回家团聚的轮休,怎么大家都还争着让呢?
原来在2015年7月,王光勇的爱人在西宁被诊断出了早期胰腺癌,而此时,夫妻俩才刚刚为人父母。得知他家里的困难后,全队上下纷纷伸出援手,主动顶班、积极捐款,给了王光勇小家之外的温暖。如今,妻子的病逐渐康复,孩子也健康成长,而王光勇自己也在岗位上努力钻研掌握钻井技术。他激动地说:“虽然我只是一个外雇工,但是在50575钻井队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感受到的依然是家庭的温暖。”
50575队是一支多民族融合的钻井队伍,其中回族员工占全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还多,素有“民族联队”之称。多年来,这支队伍用赤诚真心和关爱行动不断谱写民族团结之歌。
井队党支部书记马占奎就是一位回族汉子,也是这个队大事小情的主心骨。针对队伍少数民族多的现状,日常工作中,他在充分尊重民族习俗的基础上,与员工谈心,聊一聊工作中的困难和生活上的挂念,随时关注、掌握每名员工的思想动态,成为他工作的常态。
一次,他在值夜班时,一名刚踏入钻井行业没多久的小伙子,边干活边嘀咕着膝盖疼。马占奎把这句话装在了心里,下班后把自己的一套棉工服给了他,还把媳妇亲手缝制的护膝一并给了小伙子。今年轮休回到西宁,马占奎又专门探望了王光勇的爱人,并代表队上送去了1000元的慰问金。
马占奎说:“井队好像一盘棋,每个人、每项工作,好比一个个棋子的动向,要让整盘棋活起来,重要是协调走好每一步。不论是汉族还是回族,大家在井队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只要能理顺大家的心气,就能创造出好的业绩。”
今年29岁的“钻井司钻”马晓章几年前来到50575钻井队,内钳工、外钳工、井架工,每个岗位都干得极为认真负责。具有丰富带队经验的队长徐洋军一看,这个回族小伙子是个“好苗子”,便将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副队长吴生发介绍为马晓章的师傅。于是,这对回汉师徒,一个倾囊传授,一个勤学好问,马晓章也迅速成长了起来,成功当上了司钻。
在50575钻井队谈起管理,队干部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要让员工爱队如家,首先队伍就必须有可爱之处。这个队有一项多年传承下来的“暖心制度”:员工生病要看望,带去组织的温暖;员工过生日或重大喜事送祝福、送祝愿;员工受到公司奖励到岗位送祝贺、送鼓励,大家时不时地小聚一下,沟通一下感情。
回族“钻井副司钻”马晓栋深有感触地说:“‘联队’我们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大伙就像是一帮亲兄弟一样!”(王得刚 马惠玲)
身边的感动
金银滩上的团结曲
进入盛夏,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也随着气温的升高不断走向深入。
“各族朋友来自一起,来自一起,跳起欢乐的锅庄,让我们唱起吉祥如意,扎西德勒……。”每当欢乐的锅庄舞曲响起,海晏县西海镇的各族群众就踏着欢乐的脚步,从四面八方赶来,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广场上跳起欢乐的锅庄。
“生活过得好,大家关系好,跳起锅庄来就特别有劲儿!”正在跳锅庄的西海镇居民金曼开心地说。正如我们看到的,广场文化已让西海镇的各族群众在欢快的锅庄舞中,体验欢乐,感受美好,用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筑起推进民族团结的桥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西海镇社会经济事业的全面发展,西海镇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基础,以党建引领,将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工作紧密结合,按照“一年强基础,两年创先进,五年再提升”的目标,坚持共享共建,形成一套操作性强、富含特色、创建效果明显的工作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共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就是其中一项。
西海镇党委书记麻叶拉介绍:“我们在全镇各族各界群众和驻镇的50多个州直机关单位中分层次、有重点的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建工作。3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72场,深受群众喜爱,有效融洽了邻里关系、周边关系、军民关系、干群关系,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生活好不好,民生是关键。在群众积极响应参加活动的背后,是西海镇用“五色连心卡”、“爱心彩虹桥”等一系列优秀党建品牌的为民服务下结出的硕果。
西海镇城北社区的才让卓玛是这个社区里的居民,由于生活困难,她经常得到社区居委会的关心和救助,对此她深有感触:“社区的亲人们给我解决了廉租房,还给我买了家具、洗衣机、电饭锅等生活用品,现在的条件和以前相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大家不时来给我买菜做饭,这跟亲人没什么区别!”
才让卓玛仅仅是西海镇党建品牌受益者中的一个,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把心交给社区,这种信任便来自于西海镇各级党委的关怀。
西海镇城西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发兰高兴地说:“自从我们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以来,就按照镇党委的要求,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社区服务提升等工作一一落实,如今老百姓都喜欢来找我们,社区就像是居民们自己的家一样!”
夏日的夕阳格外美,这一天,西海镇的各族群众又聚在了广场上跳起欢快的锅庄、唱起心中的赞歌……从大伙的笑容和歌声里可以感受到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幸福心声。(孙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