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一场赛事沸腾一座城

05.07.2014  10:07

  青海新闻网讯 夕阳西下,环湖骑行了一天的行者纷纷前往驿站,短暂休憩,开始明天的旅程。夜里,海晏县的天空繁星闪耀,预示着下一个晴天,无论骑行爱好者还是生活在这片宁静之地的人们,大都内心涌动着一份情愫和希望:环湖赛要来了,海晏即将沸腾!

   海晏动力一:飞速发展的小城不再“遥远”

  盛夏的海晏,天高云淡,微风习习。从全国各地闻名赶来的骑行爱好者,从达玉部落出发,开始另一番环湖骑行。这段旅程,有起初难掩激动的兴奋,有中途疲乏难耐的坚持,也有即将到达终点的豁然。无论怎样的心境,都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自行车,因为环湖赛,爱上这座魅力城镇。而作为祖祖辈辈以传统行业谋生的海晏人,迸发出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创造新篇章的动力。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将人们的视野拉向河清海晏。经历了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原本宁静的小城,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建成了藏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生态畜牧产业园,形成了农业和牧业园区“双轮驱动”的新格局。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新模式,成功引进投资60亿元的全省首个“飞地经济”项目,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在县境内形成了洗煤行业、矿选冶工业、物流产业、农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特色新兴产业发展格局。紧紧围绕打造高原特色旅游县,全力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产值较上年分别增长131.4%和68.9%,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建成达玉民俗村自行车游综合服务基地,成功举办首届金银滩自行车文化旅游节,打响了金银滩自行车文化旅游品牌,海晏县自行车旅游列入全省旅游发展重点之一。马背民族互动营、东大滩水上(冰上)乐园基本建成。

  每一次成就,都凝聚着海晏人民的辛劳和希望;每一次迈步,都坚定了海晏人民对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海晏动力二:全面均等服务人人共享发展成果

  作为一个地广人稀的农牧业县,海晏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比起城镇来,那些星星般洒落在草原深处和农区的乡镇、村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明显落后,即便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也相当有限,与全县经济发展形势、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和落差。

  对此,海晏县委书记董玉毅态度坚定:“将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牧区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服务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是执政为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海晏各级党员干部从群众最关注的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环境、安全等重点、热点问题入手,全力以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仅去年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就达到5.45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8.2%。

   海晏动力三:草原上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近年来,海晏县按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实施意见,着力解决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群众基础、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基础和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基层基础五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和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县建设,探索出一条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同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扶贫济困和社会救助机制,抓好民生项目的质量管理,确保民生项目成为老百姓的放心工程,并加强党组织在非公组织、社会组织当中的覆盖面,扩大党组织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今年,海晏县还全面实施《海晏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实施意见》,紧紧围绕“两年创示范”工作目标,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任务,力争年底100%的乡镇、90%的村(社区)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建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地区或先进单位,达到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标准。健全完善县级领导创建工作指导督导责任制,进一步丰富创建活动载体,提升创建活动水平。

   海晏动力四:文化旅游“牵手”向前

  去年此时,海晏县达玉部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隆重开业,先后接待游客12.6万人次,旅游收入811万元,带动周边相关旅游消费1000万元,引领整个环湖自行车旅游。这就是海晏县实施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发展的最佳体现。

  让文化与旅游“牵手”,是海晏县的一次创新。“十二五”以来,海晏县认真贯彻省州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提高消费、扩大就业、优化结构、促进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重新审视,围绕建设“高原特色文化旅游县”的总体目标,推进“旅游进乡村、旅游进园区、旅游进城镇、文化进旅游”的“四进”战略,以发展理念的大转变,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其中,很多想法和做法,都让这座小城成为全省的模范带头兵:海晏县着眼文化旅游开发资金缺口和管理瓶颈的双重制约,摒弃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从培育市场主体和优化投资环境入手,大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融合发展战略,深入挖掘独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启动了马背民族互动营建设项目;环湖自行车旅游综合服务基地,成功举办了“首届金银滩自行车文化旅游节”;培育了剪纸艺术、动物标本、虎符石匮等特色文化产品,引进了掐丝唐卡、牛羊头标本、民族式帐房制作等民间工艺品,扶持成立了“民族服饰”“藏乡剪纸”“民族歌舞演绎”等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公司,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编辑出版以民族文化为重点的《海晏民间故事卷》《乡土海晏》《海晏县蒙古族旗志》《海北文化旅游丛书·河清海晏》等书籍;完成了《达玉部落历史文化研究》书刊编撰,编排了“情满草原”“青海湖圆舞曲”等文艺节目,出版发行了《梦幻海晏》光碟,进一步打造了地方民族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海晏在省内外的知名度。逐步打造和正在形成一批优秀文化品牌,主要有王洛宾音乐文化品牌、浪漫金银滩文化旅游品牌、原子城红色旅游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品牌、“西海郡”历史文化品牌、达玉部落藏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河清海晏”地方文化品牌,民族民间“赛马”“那达幕”“自行车”民族文化体育品牌、金银滩藏乡剪纸为主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品牌。这些品牌的形成有力地提升了海晏的知名度,在一定区域和时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作者:周建萍 马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