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借光”打造新能源金字招牌

17.04.2016  09:05

  青海新闻网讯 新机遇、新挑战、新思路、新力量。面对新鲜事物、新兴产业,凭借拥有得天独厚优势资源的海西,在新能源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海西将新兴产业定位为引领工程,一步步构建着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锂电、光伏发热、新材料产业集群,确立新能源产业的支柱地位。

  未来,海西将重点围绕上游原材料生产、中游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下游产品应用,加快构建光伏、光热、风能利用的“装备制造-发电-负荷消纳-向外输出”产业链,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主攻发展“海西制造”,形成以光伏、光热、风电、高端装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把海西打造成青海特色装备制造基地。

   刘文闯:每一面镜子都闪耀出海西的光芒

  一望无垠的“镜面草原”映衬着头顶的蓝天和白云,太阳的每一束光和热都能在这个地方汇聚成能量,推动着一个个相关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

  德令哈工业园。

  站在厂区的制高点,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文闯畅想着今年夏天,厂区周边的红柳和绿植一圈圈外延后,与厂内14388块镜面形成的壮观景象。“到时候,东边还会有比你现在看到大十倍的镜面。”这位80后副总经理,和每一位从中控成长起来的新能源人一样,对未来充满信心。

  “你看,现在我们的行政办公区、职工住宿区条件都非常不错,一有闲暇就会组织大家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漫步厂区,一排排镜面映射出无数个“刘文闯”,万花筒一样的效果,让同行的几人不禁拿出相机拍照。

  一转眼,三年多时间,说快也快,但起初日子是慢中略带煎熬。“刚来海西的时候,我们厂区属于特别偏远的地方,气候干燥很难适应,周边的配套设施也没有现在完善,但太阳能就需要这样辽阔、干燥的地域。”刘文闯说,从中控建厂之初到只有不到十个人的团队,到如今人员越来越多,参与到这个朝阳产业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海西新能源的发展。

  刘文闯的身后,这座50兆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一期10兆瓦工程,早已顺利并入我省电网发电,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向商业化运行迈出了坚实步伐,填补了我国没有太阳能光热电站并网发电的空白,为我国建设并发展大规模应用的商业化太阳能热发电站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示范引领。

  我省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加之广阔的荒漠化土地,新能源发电成本远低于国内其他大部分区域。特别是柴达木盆地,年均日照小时数超过3100小时,对很多企业来说如此优势怎能轻易错过。站在中控的发电站里,在数万块反射镜的照射下,近百米高、表面温度高达400多摄氏度的吸热器熠熠生辉,为汽轮机提供着热能,成为电站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带着这么多的光环,又是海西新能源的领军企业,刘文闯自觉身上的担子不轻。“所以干脆就娶了青海姑娘,留在这里了。”正是看好新能源在海西以及青海的发展前景,这位高高壮壮的东北汉子选择在海西成家,全身心投入事业中,“这里的阳光就像姑娘一样温暖”。

   岳宝云:每一座支架都撑起梦想着的未来

  作为公司的“万事通”,海西华汇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工程师岳宝云,一有空就会研究行业最新技术和需要攻克的难题,正是凭着这股劲头,海西华汇公司的路越走越宽。

  实际上,海西华汇公司是中控公司的供货商之一。两家看似毫不相干的企业,因为海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而握手,成为合作伙伴,彼此扶持。

  “这个架子就是中控后期工程中需要的大面积镜面支撑架,和之前简单随着太阳转动而转动的架子不同,这个架子的科技含量可高着呢,堪比精密仪器。”钢结构制造安装、管业制造、压力容器制造……甚至环卫设施所需的垃圾箱、路边花坛等,都是海西华汇的产品,从高精尖到民用产品,海西华汇公司都能“大小通吃”。

  “当然,我们还是有重点地在一步步规划和发展优势产业。”在很多企业都面临困境时,常常能看到海西华汇公司厂区里,一辆辆大货车拉着管材驶出厂门一路飞驰而去。

  从2009年落户海西后几乎年年亏损,到如今一过完年就提前开工完成加工任务,海西华汇公司的发展历程,折射出海西这一领域的晴雨表。

  除了专门供给中控公司的太阳能镜面支架,海西华汇公司的制管也非常出名。硕大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忙着为生产出的初级管制品加绕钢丝,然后再将它们送进下一道环节,最终制成更轻、更耐用,而且更抗腐蚀的钢骨架复合管材。

  作为海西引入的第一家非资源性装备企业,海西华汇公司对于柴达木试验区的很多家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园区刚起步的时候,很多企业因为要从外地购买一些配件,通常要花费好几倍的价钱去加工和运送,我们企业不断研究高海拔干燥地区的适用品,不仅节省了企业的时间,还降低了运输成本。”岳宝云说。

  如今,海西华汇公司的产品从螺纹管发展到压力容器、钢骨架复合管材、非标设备、配件加工、新能源制造等多个领域,并在省质监局一对一帮扶下,成立了我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具有专业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检验资质的企业。

  “柴达木试验区有很多化工厂,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巨大市场,在上下游对接活动中,大量订单让我们应接不暇。”岳宝云说,通过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和调整产品结构,企业取得了多项专利,并拥有了我省首条钢骨架复合管材生产线。

  正是因为企业注重研发,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即便是工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海西华汇公司还承接了试验区诸多大型项目的非标设备生产。

  “每一条路都走得非常艰难,好政策就是好‘支架’,让我们看到明媚的未来。”岳宝云说。

  【后记】:采访了很多家企业,每一天的感受都不同,相同的是,各家企业对海西的信心。物产丰富的柴达木盆地上,一个个梦想正在发芽,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无论是发展新能源还是新材料,海西面临的挑战绝非一两年就能彻底解决,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越是爬坡上山的时候,越是鼓足了勇气,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