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民生实事落地有声 百姓幸福感节节高升(上)

29.03.2018  11:11

  青海新闻网讯 过去一年,精准扶贫“脱贫保”全覆盖,为巩固提升脱贫工作奠定了基础;实施师资水平提升行动,拴心留人,让教师安心工作;一条条硬化道路直通农牧民的家门口,再也不愁“路难行”了;一根根水管通到了农牧民家,喝上干净水成为现实……回顾2017年,海西州十件民生实事已经全部落实:一桩桩惠民之举、一项项惠民政策、一件件利民实事,切实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州委州政府关注民生的温度、促进民生发展的力度。

  回顾这10件民生实事,不论是提标扩面还是脱贫攻坚,无一例外都是群众关切度高的民生事项。为民办实事的内容和目标,视民意而定。一年来,10件民生实事件件落实,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变化、看到实效、得到实惠。

  民生实事落地有声,百姓幸福感节节高升。

   十件实事之一

  【年初计划】

  落实扶贫项目贷款110亿元,重点用于城乡基础设施、扶贫产业发展、脱贫项目建设等方面,补齐农牧区发展短板,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完成765户2497名艰苦地区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对达到脱贫条件的6122人实现精准扶贫“脱贫保”全覆盖。

   【落实情况】

  2017年海西州落实金融扶贫贷款项目共计536项,累计发放资金76.29亿元;完成9个乡镇18个村328户1216名艰苦地区群众易地扶贫搬迁,累计下达资金6502.5万元,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3.5%;对全州11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580户,6122名贫困人口购买精准扶贫“脱贫保”。

   【实事故事】

  为贫困户“搬”来幸福生活

  光洁的地板,雪白的墙壁,窗明几亮,温暖舒适。搬进新房的高木其克称,做梦都没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和原来在牧区的居住条件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前太穷了,住的偏僻,买东西,看病都难。如今,新安置点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上学、就医、购物更便捷。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啊!”早春的德令哈还是有一丝寒冷,但在陶尔根家园的易地扶贫搬迁安居房里却是暖意融融,住在暖和的新房里,牧民高木其克深有感触,笑得合不拢嘴。

  2017年8月份,高木其克从原先的尕海镇努尔村牧区搬到了陶尔根家园易地搬迁安置点,如今住在近80平方米明亮的楼房里让生活一下子方便了很多,生活完全变了样,扶贫措施让高木其克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幸福。三月的暖阳透过落地窗照进室内,温暖如春,高木其克新居家阳台上的月季花、水仙花,花开正艳。

  为了让像高木其克这样的贫困户过上好日子,海西州使出了“洪荒之力”,将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就业项目等配套建设,全面改善搬迁群众的出行条件和居住条件,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

   十件实事之二

  【年初计划】

  新建和改造学校38所,新建幼儿园9所;实施师资水平提升行动,年内培训教师300名;提高学校班主任、寄宿制学校教师绩效工资。

  

   【落实情况】

  2017年海西州教育部门共实施民生项目47个,总投资12216万元,主要建设校舍2.1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20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学校38所,改造校舍5959平方米,改造运动场201418平方米及附属设施建设,总投资7920万元。新建幼儿园9所,总建筑面积15390平方米,总投资4296万元。截至目前,所有项目已全部完工;年内培训教师8547余人次,接收免费师范生21名,招聘中小学特岗教师19名,招聘中小学教师197名;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实施绩效工资中提高班主任和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绩效酬金的指导意见》(西教字〔2017〕201号),进一步加快了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步伐,提高了学校班主任、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绩效工资。

   【实事故事】

  教育优化,温暖了学生课堂

  “教室里装配上的电子白板可以看视频,比看单一文字更容易记住。”“新校区环境好,比以前暖和。”“学校里的地理教室、实验室让我感到无比新鲜有趣,我觉得我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在新建的德令哈市第三中学寄宿制学校,富有特色的教学楼里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对记者说着学校的变化。

  为了农村子女就学条件日新月异,德令哈市第三中学通过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全面改薄”项目、藏区项目等工程,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资源。据了解,新建的德令哈市第三中学基础设施建设两万四千平方米,总投资一亿二两千万,按照全省一流中小学设计理念打造。从而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自从德令哈市把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后,农村学校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走进学校。如今的三中是三所学校优质师资力量的整合,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德令哈市教育科技局谢军说。

   十件实事之三

  【年初计划】

  2017年初,海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推进全州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检测等五项基因检测项目,进一步保障母婴健康,降低出生缺陷风险。

   【落实情况】

  截至2017年底,无创产前基因检测1212例,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1476例,新生儿代谢病基因检测1554例,新生儿DNA档案1549例,宫颈癌HPV基因筛查8113例,检出阳性病例615人次。

   【实事故事】

  医疗惠民政策守护百姓健康

  州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室里多了一个白色透明的无菌箱子,这个新“成员”是从去年5月开始加入到妇产科门诊。每天几个、十几个或者更多宫颈癌基因(HPVDNA)筛查样本收集在这个小箱子里,下班后这些样本被送到华大基因总部进入化验、结果分析阶段。

  “两周后用手机扫这个条形码就能看到化验结果,想要报告单也可以到州医院体检中心二楼打印。”妇产科医生齐惠莉对刚取完样的白女士说到。

  “我听朋友说宫颈癌基因筛查是针对海西户籍且非妊娠期、未切除宫颈、35-59周岁的城乡已婚妇女,三年内可享受一次免费的宫颈癌基因筛查。这项筛查创伤面小,采样方便我就过来做个检查,及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采访中白女士告诉记者。

  宫颈癌基因筛查是五项基因检测中的其中一项,在筛查中发现HPV阳性率高的情况时会继续为高危患者筛查,做宫颈液基细胞检查和宫颈活检直到确诊为止。其他四项在海州人民医院住院部检查,可以有效保障母婴健康,降低出生缺陷风险。采访中州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齐惠莉坦言。

  在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增强海西百姓健康获得感中,除了五项基因检测项目外,海西州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大力发展远程会诊,实行远程医疗服务费用补助政策,缓解“看病贵、看病难,找省内外专家看病更难”问题;安排专项资金160万元,用于健全和完善医疗联合体建设,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区域医联体在技术、人才、文化等方面的真联实合。

   十件实事之四

  【年初计划】

  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6500人,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提升培训350人,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80人。

   【落实情况】

  去年,海西州实现新增就业15100人,完成率101%;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1%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22人,完成率129%;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98人,完成率145%;实施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6571人次,完成率101%;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95960人次,完成率107%。登记失业率为2.52%。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和能力提升培训733人,完成率209%,不断提升海西州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素质水平。

   【实事故事】

  只有扎实学,才能对得住国家的好政策

  德令哈市尕海镇泉水村55岁的杨世军一口气学了两个证——驾驶证和汽修培训合格证。

  驾照难考是很多人的共识,但只有初中文化的杨世军却用2个月时间拿到了驾照。“我从手机上下了个驾考宝典,岁数大了看过就忘,题也多,我就天天看天天学。我要扎实学,国家政策这么好,免费给我们办培训班学技术,再不下茬学,考不过对不起这么好的政策。”杨世军凭着这股子韧劲四科一次过考取了驾照,想着有了驾照今后再买辆车,车子有些小毛病自己学着修理,随后他又报了汽车修理培训班,经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顺利拿到了培训合格证。接连考了两个证,杨世军很高兴,“别人学个驾照七八千上万块钱,我们不掏报名费,自己只花了千把块钱就拿到手了。上汽修班,每天还给补20块钱,一个班学下来我还拿了400多元,培训班办得太好了,国家政策真是好。”

  去年下半年,德令哈市利用农闲时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举办了5期驾照、烹饪、园艺、计算机等“雨露计划”技能培训班,134人接受培训。贫困户学习一技之长,为他们创业再就业提供了便利。

   十件实事之五

  【年初计划】

  建设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179个,推进14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和基层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项目;在德令哈、格尔木建设24小时街区图书馆;州内收费旅游景点实行海西籍儿童、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免票政策。

   【落实情况】

  2017年海西州落实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179套(个),平均每套(个)4.5万元,共计895万元,目前,已全部安装完成;落实14个社区多动能运动场建设项目,平均每个30万,共计415万元。其中,都兰县1个、德令哈市5个、格尔木市8个,除都兰县修建完工外,其余正在建设中;落实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24小时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每个50万元,共计100万元,现已投入使用。

   【实事故事】

  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让知识“不打烊”

  一座不足10平方米的玻璃房内,“请点击借书或还书”、“借书操作成功”……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即可完成图书的借阅,让市民倍感新鲜。“今天路过这儿,看见这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感觉挺方便的,通过刷卡就能借到自己喜欢看的书。有了这个图书馆,借书再也不受时间限制了,我随时都可以来,借书又方便又快,只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格尔木市市民张明强说。

  在格尔木市奥体广场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看到,一部自助借阅机器吸引了无数市民,格尔木市首家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成为市民享受自助阅读带来了便利。

  据了解,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被称之“第三代图书馆”,具备自助办证、图书借阅、图书归还、馆藏图书检索等基本服务功能,可以突破时间、地点等因素制约,将公共图书馆服务送入街区,市民可就近享受借书、还书、申办读者证等免费服务。

  州图书馆管理员严海顺告诉记者:“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里借的书可以在图书馆和自助图书馆里还,但是图书馆里借的书只能在图书馆还,大家可以根据墙上的操作说明自助办证、图书借阅、图书归还。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落地实施让图书馆不仅是图书借阅场所,更成为广大市民精神的慰藉所、诗意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