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深眷恋着南关村这片热土

29.08.2019  08:41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第一书记感言】从做好“学员”“调研员”,再到做好扶贫立志的“辅导员”,一个角色转变到另一个角色,一切都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支持和村民的全力配合。弹指之间,我的驻村工作将要结束,我却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和村民有着深深的眷恋。

  ——大通县桥头镇南关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先林

  【我的得意之作】

  走在大通县桥头镇南关村的村道上,路面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路灯整齐地伫立在道路两侧,错落有致的房舍升起袅袅炊烟,好一幅美妙的新农村锦绣图……

  “张书记,快来有人找!”热情的村民把记者一行带到村委会门口,南关村的第一书记——张先林快步走了出来。

  一口地道的青海方言,黝黑的皮肤,手里拿着小本,鞋面挂着泥土……见张先林时,他正在村委会门口和村民们拉着家常,时不时掏出笔来记着、写着,第一书记张先林成了一个地道的南关村村民。

  四年前,张先林从大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到南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驻村第一书记对张先林来说是个挑战,工作如何开展?怎样才能真正帮上村民?南关村的致富路该怎么走?迎面而来的难题让倔强的张先林面临着挑战。而村民们的第一反应则是“他能干点啥?他能不能为我们庄稼人办实事?”

  面对质疑,张先林没有放弃,认真向“两委”成员请教、学习,开展入户调查,走访群众,了解掌握村庄的基本情况……“记得张书记刚入村时,我手机没一刻闲过,每一通都是张书记打来的,白天入户调查,晚上琢磨脱贫方案。经过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工作,2016年12月南关村贫困户16户已全部脱贫。”南关村村委书记沈延龄说。

   “问症把脉”赢得全村信任

  初到南关村,张先林第一件事情就是走访、入户,为贫困户们“问症把脉”。针对符合条件的11户贫困户,张先林决定施行资产收益项目,将22.14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大通牧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按入股资金8%进行分红,3年共计分红53136元,使11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432元。通过多方努力,去年,南关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45元。张先林告诉记者,要想脱贫路走得远、走得稳、过得好,就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让贫困家庭有一份收入的稳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张先林跑前跑后联系解决贫困户劳务输出;增设巡山员等公益岗位;对17户贫困户实施了接对帮扶工作;3年来帮扶次数户均达12次以上,帮扶金额达3.65万元。人心换人心,“驻村第一书记”在村民眼里就像自家人一样。

   培育脱贫产业乐了村民

  驻村期间,张先林一直在谋划培育脱贫的产业。啥产业能够带动村里的留守人员?张先林思来想去,征求贫困户意见,最终和村委书记沈延龄多番商议后,决定成立酒立方传统青稞酿酒坊,通过小产业助力大发展。“贫困户靠补贴来维持生活,并不是长久之计,通过产业扶持赚取生活费,对贫困户来说多一份收入就多一份保障。”张先林说。当时,村民不理解为什么要创办酒坊,拿着国家补贴,日子还不是照样过。张先林发现村民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因为心中有顾虑,没办法,张先林只能挨家挨户向村民解释,组织村民讨论,打消顾虑。2017年7月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南关村酒立方传统青稞酿酒坊开业了,年产白酒7500余斤,酒坊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赚回成本,实现盈利。张先林和村“两委”共同商量,把收入较低的贫困户,招聘到南关村酒立方传统青稞酿酒坊工作,每人每月发放工资2000元。现在南关村不仅酒香四溢,村民的生活也多姿多彩充满幸福。

   件件民生事解了村民忧

  修路、植树、做亮化……张先林不仅沉下身子,带领村民致富,还力所能及地为村民办实事、排难题、解民忧。只要村民反映的问题,张先林都会认真记下来,他的本子上记满了村民的问题,“村内饮水有问题、道路未硬化、村内缺少绿化……”张先林忙上忙下请示汇报、争取项目资金,忙里忙外发动群众、协调相关事宜,疲惫中却收获着快乐,改造村内13000米饮水管道;解决亮化路灯100盏,实现村级亮化工程;帮扶配套资金42万元;实施断头路硬化短板项目,硬化道路3000米,并在每家每户的道路两侧栽种汗杨柳树苗300棵。

  南关村的夏天安静而闲适,和煦的阳光伴着花香总能引人困倦,可是张先林却来不及休息。“扶贫不仅仅是拉项目,更要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植入村民的心田、化为实干动力。这样,才能让物质更丰裕,让精神更富足。看着村民的生活好起来,日子有奔头,我的脚步也不能停下。”张先林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