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再发成果 揭示早期郑国历史

16.04.2016  14:44

  中新社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 马海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6日在北京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新整理的五篇文献均记载春秋史事,皆为前所未见的篇章,为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逝世后,夫人武姜对继任的庄公——也就是《春秋》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那位郑伯——进行的规诫。《郑文公问太伯》则是郑国公族太伯规诫郑厉公之子文公的言辞。

  这两篇文献对郑国初期的三代国君即桓公、武公、庄公多有涉及,讲述了春秋之前、两周之际的郑国史事,由于记载这一时期的史籍缺失,这两篇文献有着特别重要的史料价值。

  传统上一般认为郑桓公早卒,郑国东迁实际是从第二代国君郑武公开始,而《郑文公问太伯》则明确记载郑国第一代国君郑桓公就已经“获函、訾”、“克郐”,开始了东迁启疆的进程。这一记载揭示了两周之际郑国开国的真实面貌,也将为春秋早期历史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子产》是关于郑国名臣子产道德修养及施政业绩的论说,与儒家学说多有相类,可见孔子称子产为“古之遗爱”,确有渊源。另有一篇《管仲》,采取齐桓公与管仲问答的形式,讲述治国道理,此篇虽不见于传世本《管子》,但两者文体与用词有许多相似之处。还有一篇《子仪》是关于秦、楚史事的。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表示,第六辑整理报告5篇文献之中有3篇是关于郑国史事的,即《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和《子产》。加上之前公布的第三辑整理报告有一篇题作《良臣》的文献,清华简中有如此多的篇目内容涉及郑国,是否暗示这批文献是由郑国传入楚地,是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2500枚,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在已出土的先秦竹简中大多前所未见,引起海内外学者关注。这是清华简第六次发布整理报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