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感言

05.04.2018  08:32

  换上轻盈的春装,饮一杯绿茶,任和煦的春风扑面,漫步于垂柳杏花下……这一寻常游春情景,你可曾想到也是来之不易?

  回溯历史,可以看得出,春天里绽放的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花瓣,那极有可能是鲜血,甚至是炮火连天。

  我不愿轻易地翻开中国近代史看,因为那每一章、每一页都满满地记载着贫穷、饥饿、战乱和血腥;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屈辱史、抗争史。

  1840年,地球另一面的英国,为了鸦片,为了银圆,漂洋过海来打中国,腐朽的清王朝被迫割地赔款,打开国门。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

  从辛亥革命到14年的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苦难中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一代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牺牲。

  他们为了什么?方志敏烈士在临刑前的遗书《可爱的中国》中写道:“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现在,先烈的愿望已经成为现实。

  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斗到最后,只剩自己。身边的人除去牺牲,就是叛变。村民赵廷喜上山砍柴发现了杨靖宇。赵廷喜向日本人告发前,对已经几天没有吃饭,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的杨靖宇说:“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杨靖宇沉默一会儿,对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许多奋斗者却没有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免遭覆灭,他们在无尽的黑暗中孤军奋战,默默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甚至大多数都没有把名字留下来。

  我们中华民族有缅怀先烈,继往开来的传统。当我们在清明节祭祖、踏青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了的先贤。因为只有不忘过去,才能珍惜现在,也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