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河,流淌在高原的音符

18.10.2016  20:11

  青海新闻网讯 “2011~2015年监测情况表明,青海省西宁市黄河重点支流湟水河流域(西宁段)考核断面之一国控扎马隆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大部分月份达到Ⅱ类水质要求,达标率100%;断面国控小峡口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持续下降,水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至‘十二五’末,小峡口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3.3%,达到西宁市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80%以上的规划目标。”湟水河这条曾经满目疮痍饱受污染之苦的青海“母亲河”,在全省上下的努力下,如今重新焕发了青春。

   “母亲河”告急青海在行动

  ——青海省委、省政府庄严承诺“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

  湟水作为沿湟城镇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水体,也是流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村面源污染的唯一受纳水体。

  据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7年,沿湟地区排入湟水河的污水达到了14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73%。湟水干流及主要支流17个监测断面中,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的只有7个,8个断面为劣V类断面,湟水河水质呈重度污染。面对混浊不堪的湟水河,干部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如何让湟水河变清,让“母亲河”恢复活力,成了青海人民的共同心愿。

  痛定思痛,面对湟水污染严峻的形势,为了让湟水河这条关乎流域333万各族群众生存发展的母亲河能够生生不息、永续利用,2010年开始,青海省委、省政府从生态立省和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下定决心对湟水河污染进行彻底治理。

  拯救青海母亲河——湟水河的行动积极并且迅速地开展起来。

  ——2010年5月27日,青海省人大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西宁市水资源管理条例》;

  ——2011年,青海省委、省政府作出“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承诺,提出了湟水流域污染物排放推行“全收集、全处理、全测控”的“三全”治理措施;

  ——同年,《西宁市河道“河长制”管理工作制度(暂行)》、《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1-2015年)》出台,从城镇污水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治理、农业源污染防治、河道综合整治、保障饮水安全、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六方面实施全面综合治理;

  ——2012年10月,湟水干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国家控制标准,流域治污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冬春的严重干旱使流域缺水性污染进一步凸显,致使湟水水质反弹。青海省政府从推进管网建设、实施扩能提标改造、工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面源治理、流域调水和中水回用、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建设运营、严格执法监管、落实治污责任等九个方面提出了治理措施;

  ——同年,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对《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次年1月1日实施,特别提出沿湟流域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执行一级A标准,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执行一级标准,使流域水污染防治迈向依法从严治理的新阶段;

  ——2014年,《关于落实湟水河流域(西宁段)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实施意见》出台,进一步推动了湟水河流域污染治理;

  ——2015年,青海省政府印发《青海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西宁市政府颁布《西宁市河道“河长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责任,湟水河污染治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清水入城来污水进厂去

  ——“十二五”期间投入119.61亿元改善水生态,投资11.6亿元截流入湟污水

  2011年,西宁市加快了河道治理的步伐。一个专门负责湟水流域(西宁段)综合治理的机构——湟水流域(西宁段)综合治理管理委员会,一个负责湟水流域市场化运作的企业——西宁市湟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西宁市重大流域治理项目——“清水入城”民生工程正式启动。

  走在湟水海湖桥至团结桥16.2公里的沿岸,可以看到西宁市敷设高2米、宽2.5米的污水箱涵已建成通水,彻底解决了城区由于污水管道管径过小而造成污水外溢的问题。

  这只是“十二五”期间,治理湟水河污染工程的一个小细节。湟水流域(西宁段)综合治理及“清水入城”工程用大投入和大建设换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纵观“十二五”期间,西宁市累计投入资金119.61亿元,大力开展了水利基础设施、水生态文明和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实施了一批水利基础设施、水生态建设和水环境污染防治综合治理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十二五”末,列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和《青海省湟水流域“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定中的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共有29项,其中工业污染治理项目14项、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10项、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1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1项、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项。目前,西宁市已完成24项,建成处于调试3项(分别为西宁市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项目和西宁市3.5万吨再生水回用一期工程项目),在建1项(西宁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开展项目前期1项(西宁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项目,计划与西宁市第六污水处理厂合并建设)。

  如今,夏日的湟水河两岸翠绿,碧水幽幽。5年的建设,使得这些灰色的水泥网格里鲜花盛开,草木茵茵,湟水河(西宁段)呈现出“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动态画面。

   扩能提标准狠抓排污量

  ———2011~2015年西宁市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9224吨,氨氮950吨

  国家确定的西宁市“十二五”末污(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为:化学需氧量4.75万吨;氨氮0.49万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湟水流域(西宁段)污(废)水排放总量为51494万吨,COD排放量为21.6467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2743万吨。

  2015年底,西宁市“十二五”末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46万吨、氨氮0.45万吨,达到“十二五”末污(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通过全力实施国家“十二五”确定的18个重点减排工程建设任务,加大力度确保减排设施的正常运行,完成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后设备、污染严重的涉水排放企业,2011至2015年,西宁市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9224吨,氨氮950吨,分年度完成省政府“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污(废)水重点污染物减排和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

  成效来之不易,治理任重道远。

  以废水深度治理为重点,西宁市强力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十二五”期间,西宁市先后实施了西宁特钢、黄河鑫业、云天化、青海宜化等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治理、循环回用等14个水污染治理项目,现已全部治理工作任务,投入运行。西宁市还对全市16家重点工业企业下达了废水深度治理、提标改造限期治理任务,总投资达1.2637亿元。截至目前,除2家停产外已全部达标排放。

  西宁市还督促青海盐湖海纳公司投资4700多万元,实施废水深度处理工程,建成2.4万立方米缓冲收集池,基本实现废水不排放。督促青海江仓能源焦化厂投资2.1亿元实施干熄焦项目,目前基本完成基础实施建设,年内投入试运行;同时,投资4560万元,实施720吨/日的酚氰废水深度治理回用工程,现已完成设备安装。

  在督促排污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西宁市环保局进一步加大对涉水企业的监控力度,截至“十二五”末,对全市41家重点涉水企业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共51套,累计投资达3100多万元。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10家20套设备,涉水企业31家31套设备,数据传输有效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截至“十二五”末,西宁市重点涉水工业企业均建成污(废)水处理和循环或回用环保设施,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设施正常运转率95%以上。

  西宁市还建立了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全市得到全面落实。

   生态湟水河城在山水中

  ——立足湟水河治理,构建西宁独特水文化和水景观的城市水系网络

  从西宁市五四西路口的跨火烧沟大桥蜿蜒向南向西逆流而上,约3公里长的火烧沟河道或曲或直、或瘦或阔,自然天成,和正在建设中的湟水河湿地公园合腕相拥,形成了西宁独一无二的城市水景景观。从2010年开始,这里已经成了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人们不由地感叹西宁市是“城在山水中、人在山水中、青山环抱、碧水荡漾、天空蔚蓝”。

  “十二五”期间,西宁市通过生态治理、工程处理和景观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使湟水河一改往日的脏乱差环境状况,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带。

  西宁市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投资1.6亿元完成宁湖湿地和海湖湿地建设工程,建成日处理第一污水处理厂2万吨尾水处理规模并形成湿地景观;湟源县人工湿地项目已完成可研编制等前期工作,预计投资4686万元,计划2016年开工建设;投资15.88亿元实施北川河核心段河道生态综合治理、景观水系及湿地建设工程,提高城市品位和景观建设;关闭沿湟水河及其一级支流河道两侧500米范围内211家(处)非法采洗砂场,累计清理存量砂石548万方,复平土地2843亩,完成投资8060万元;实施了坡耕地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一批水土保持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4.55平方公里,促进了水生态环境修复。

  据西宁市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西宁市通过世界银行贷款1.3亿元,对南川河景观进行了综合治理。特别是2012年西宁市实施“清水入城”工程以来,使南川河变得更加秀丽,并形成了水清、地绿的滨河景观带,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提高了城市的品位。

  南川河的成功治理是整个湟水河治理的一个缩影,河边舒适的环境带给人们许多欢乐的同时,也增添了夏都西宁的魅力。

  依托着母亲河——湟水河的治理,西宁城区“东、西、南、北、中”五大水面和湟水干流、南川、北川三条生态河道,与现有城市中心区河道已经逐渐串联为一体,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具有西宁独特水文化和水景观的城市水系网络正在形成,西宁市城市水系生态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善,大绿化、大水面互融的城市百里生态水系带状风景线正在慢慢延展……

   护饮用水源治面源污染

  ——饮用水水质100%达标,农村受益人口达50.4万人,项目执行率100%

  湟水河是西宁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和农业用水来源,湟水水质对促进西宁市及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宁市以保障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每月在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开展一次环保执法检查活动,加强对周边村农田投放农药、化肥的监管力度,清理取缔了库区周边的茶园、生活垃圾和砂石厂,并加大道路巡查和交通违法行为查纠力度,在沿线设置永久性警示标语27处。此外,西宁市争取国家水污染专项资金2.12亿元,其中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1.01亿元,开展了第四、五、六、黑泉水库和青石坡水源的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污染应急阻隔等工作,致力于打造全省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同时,西宁市制定了《西宁市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西宁市在黑泉水库保护区设立公安检查站,解决黑泉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交通道路环境安全风险和察汗河景区旅游污染问题。

  “十二五”期间,西宁市市未发生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为了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保护湟水河水质,西宁市将农村环境整治列为保护湟水河重点工作之一。“十二五”期间,西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青海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方案》精神,在四区三县的406个村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总投资3.9305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3.3189亿元,整合其他资金6115万元,受益人口达50.4万人,项目覆盖率达45%,项目执行率100%。主要建设内容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集转运、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将环境连片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国省道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完善农村公共配套服务、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等相结合,减轻了农村面源污染,有力改善了村庄环境面貌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柳絮凝烟,风景千年信客游;桃花带雨,画图一幅任人描。我们相信,通过全省上下坚持不懈努力,“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