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黑营长”李国勋纵马中原御日寇

03.08.2015  22:53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远离主战场的青海曾派出骑兵师征战中原,在豫皖两地,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长达七年多的殊死战斗。英勇的青海将士前赴后继,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国勋是他们中的一位。

   “黑营长”李国勋就是这支骑兵师的一员。他出生于湟源县申中乡立达村。7月30日,记者与湟源籍学者任玉贵先生来到立达,寻访那一段血染的历史。

  英雄留名河湟

  说起半个多世纪前那位赫赫有名的李营长,立达村不少老者张口就能说上一二:“李国勋营长在村里有个美名‘黑营长’。叫他‘黑营长’是因为他长年在外,原来白净的皮肤变得黝黑。”

  李国勋的二儿媳张月兰已是83岁高龄,是村里现在年纪最大的老人。当年她嫁进李家时,李国勋已经战死沙场,因此,村里已经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李国勋的样貌如何、脾性如何,只有他英勇杀敌的故事,在老人们的讲述中,成为立达村村民共同的记忆。张月兰也只是见过李国勋的照片,她依稀记得那是一张半身黑白照,“公公是个长脸,英武面黑”,家里早先曾经藏有一把李国勋使用过的军刀,有一米多长,但这些珍贵的遗物早已不知所踪。

  “黑营长”保家卫国

  湟源是河湟谷地著名的商贸重地,李氏一族多以经商为生。李国勋长年行走于青藏线,护卫商队,精通藏语、蒙古语,“作为清朝建威将军李宗经的族孙,李国勋的军事才能也正是在那个时期逐步显现并得到了锻炼。”任玉贵先生分析。

  1937年8月,根据抗战形势需要,国民政府委员会命令青海调派骑兵师东下参加抗战。大敌当前,青海民众迅速行动起来,组成抗日骑兵师。当局征调了大通、互助、湟源三县的民团,以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汉族等群众组成,共九千多人。

  任玉贵先生介绍,湟源民团当时有八百多人,湟源民团被编为骑兵暂编第一师第三团,40岁的李国勋担任一营营长,成为师长马彪手下的一名得力干将。

  从此,李国勋正式走上了弃商从戎的道路。“民团被征调后,先到西宁的乐家湾集训。那时候曾祖父李国勋回来时一身戎装,只带一兵一卒,身挎大马刀,十分威武。家人也常背着大锅盔去乐家湾探望,将士们训练十分刻苦,个个斗志昂扬。”李国勋的曾孙李庆文回忆。

  湟源县申中乡立达村132号,李国勋出生在这座小院。

  赴陕西,奋勇杀敌

  经过短暂的集训,1937年9月1日,青海暂编骑兵第一师从西宁出征,奔赴抗日前线。

  部队来到陕西后,被编入太原参战部队第七集团军,又归入西安行营部队序列。驻防陇海铁路沿线的灞桥、渭南、潼关和西荆公路沿线的山阴、商城等地,主要任务就是保护铁路和公路的畅通。

  当时,由日本军国主义和汉奸参加并操控的白莲教匪徒千余人,出没于西荆公路沿线,抢掠军需物资,袭击抗日军民,甚至扬言要接收骑一师马匹,成为防地一大隐患。师长马彪经过周密部署,亲自指挥,全体将士迅速出击,不到半日,就全歼了敌匪,为西荆公路的畅通提供了保证。

  造土炮,御敌寇

  1939年秋,在执行河南省周口至槐店的河防任务中,李国勋奉命驻守万寨。万寨虽是弹丸之地,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级命令:万寨决不能丢失,守防将士要与阵地共存亡。

  为了保住战略要地,李国勋想方设法,决心歼灭来犯之敌。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条件下,依靠群众,征用民间古老防守寨堡的大小土炮,组织精于炮术的老手,组成抗日土炮队。为了解决弹药,发动群众,收集破铜烂铁,将破铁锅砸碎后的渣粒作为土炮弹药。抗日土炮队与李国勋所部分别部署在主要渡口和据点,严阵以待,防御来犯之敌。一天拂晓,二十多艘汽艇满载全副武装的日军,由黄泛上游顺白马河(周口北)进入贾鲁河与黄泛汇合处,上空有飞机掩护,汽艇强渡黄泛。当日军靠近万寨时,李国勋一声令下,抗日土炮大显神威,鬼子兵的汽艇一遇土炮喷射出的铁渣,即泄气沉没,补救无法。

  “据老人们讲,自制的土炮虽然威力不如钢炮,但是子弹里的铁渣还是把日军乘坐的汽艇给打漏了,二十多艘汽艇被打沉在黄河里,歼敌一百二十多个。”任玉贵先生介绍。

  近七十年前,李国勋走出大门,奔赴抗战前线。

  血战淮阳,为国捐躯

  同年9月上旬,李国勋营参加豫东淮阳第十次战役(孔庄附近),任务是渡黄泛北,袭击淮阳(陈州)县城日军,策应友军袭击开封附近之敌。一营奉命进至孔庄构筑工事,翌日拂晓,日军以优势兵力,密集火力,向李国勋部营地发起进攻,战斗持续五个多小时。因日军增援部队陆续赶到,且以重炮猛轰,李国勋被炮弹击中壮烈殉国。

  但是这场战役中,骑一师击毙了日军支队司令铃木,缴获50匹战马,三百多挺机枪,钢炮九门,歼敌三百多人。“这一役中,湟源富商李耀庭的三子李增荫以身殉国。李国勋部的一营连长赵清心、赵清连兄弟,排长郑成功、郑成仁兄弟都阵亡。一同出征中原的湟源儿郎血洒中原,保家卫国,在抗战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任玉贵先生说。

  全县公祭英雄

  “黑营长”李国勋牺牲后,旅部派员去万寨搬运遗体时,当地老百姓已以盛仪厚葬了他,并说:“李营长是个好营长,他的遗体不能搬走,要留着让万寨人世世代代纪念他。”

  记者在李氏宗谱中看到:“(李国勋牺牲后)暂且葬于河南淮阳水(万)寨,俟后国难稍靖,搬柩归回梓里安厝祖茔”,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李国勋长眠在他誓死保卫的黄土地已有七十多年,默默地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

  据相关资料记录,在万寨,由当地民众发起举行了“抗日骑兵师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并立了纪念碑。

  “‘黑营长’李国勋殉国的消息传到家乡湟源,来自社会各界的三千左右民众齐聚城隍庙,对于李国勋的英勇事迹进行了隆重的祭奠、追悼。湟源人民被阵亡将士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的抗战热情被大大激发,公祭大会上,大家争先捐款捐物,据老人们回忆,当时会场大幅标语上写着‘国家存亡,在此一战,战死沙场,死有荣光’,不仅寄托了民众的哀思之情,而且肯定了李国勋的义胆忠肝对于民族存亡的意义。当时的湟源富商李耀庭当场捐了两千大洋和一架飞机,有些穷苦人家连麻钱都捐出来了。”任玉贵先生说。

  任玉贵先生认为,举全县之力为个人举办公祭,在湟源历史上是仅此一次,李国勋壮烈殉国,成为湟源老百姓敬重的楷模,他受到这样的礼遇当之无愧,同时这也表明了民众抗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