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鱼洄游季让我们再次认识这些可爱的青海湖精灵

01.07.2015  10:45

青海湖精灵——湟鱼。

   (记者 马振龙 报道) 提起湟鱼,老一辈的人总不忘提起三年自然灾害时救了青海人的壮举,所以,在青海人的记忆力,湟鱼是救命鱼,是青海人的感恩鱼……

  正因为湟鱼在青海人的生命中遗留着救命及养育之恩,造就了青海人对湟鱼几代人无法磨灭的感恩情结,每年在青海湖湟鱼洄游季,在青海湖举办湟鱼观鱼放生节,对青海人来说不但具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湟鱼已不再单纯是一种高原生物物种,而是青海人懂得感恩、回报的象征。每年,在青海湖畔的刚察县沙柳河畔都会举办观鱼放生活动,给人们提供一个回报自然、感恩湟鱼、培养爱心的机会。湟鱼已成为宣传保护生态、宣传大美青海的高原精灵。湟鱼的放生活动,给了大家关爱生灵,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机会。

前世今生

  湟鱼是裸鲤的俗称,是青海湖中的特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为适应日渐盐涩的湖水,黄河鲤鱼的鳞片逐步退化,裸鲤全身裸露,几乎无一鳞片,体性近似纺锤,头部钝而圆,嘴在头部的前端,无须,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黄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鱼鳍带淡灰色或淡红色,也有个别全身呈浅黄色或深绿色的。

孕育洄流

  每年3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湟鱼繁殖季节,湟鱼密集成群,游近河口附近,争先恐后,顺河口溯流而上,受精排卵。湟鱼在繁殖初期,只有少量鱼群,溯河而来,接着大批的鱼群涌了上来,数不清的黑色纺锤形身体以及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河道,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休息,积蓄力量,准备迎接前方漫漫征程中的艰险阻隔。湟鱼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平均每年生长一两,十年才能长一斤。

生长家园

  湟鱼生长在中国十大最美湖泊之首的青海湖,古称“西海”,蒙古语叫“库库诺尔”,意思都是青色的水。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面积4582平方公里,最深达32.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中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据地方志记载,青海湖早在200多年以前就有湟鱼。不知是青海湖赋予湟鱼生命,还是湟鱼让青海湖显得更富生命力,总之两者交织在一起,成就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关爱保护

  湟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海湖湟鱼已被纳入《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多年,是明令禁止捕捞的鱼类。从1982年开始,我省已连续五次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在封湖期内,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及湖区主要河流及支流湟鱼主要产卵场捕捞湟鱼。并在流通领域禁止销售湟鱼及其制品。多年来,省政府连续实施的封湖育鱼措施以及国家重点实施的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青海湖景区将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大力实施生态保护项目,使青海湖生态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连续九年持续增长,由2004年的4190平方公里增加到2013的4440平方公里;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2014年的222种;濒危物种普氏原羚数量由2004年的257只增加到了2014年的1180只;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由2002年的2592吨增长到2014年的45000吨,12年间增长了17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