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激情描绘大美青海生态画卷

16.01.2017  08:32

    “生态”“环保”“绿色”;“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一直是高原人追逐的关键词。生态保护意识落地生根,生态文明体制日趋完善、环境保护理念日益增强……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我国首个国家级公园呼之欲出。

    从阿尼玛卿雪山的兴海草原,一直到黄河源头的牛头碑,再到长江流域的隆宝,澜沧江畔的囊谦,玛柯河畔的天然林,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绿色向前延伸而去,数不尽的河流向前方奔流,无数人亲眼目睹了黄河源头再现的“千湖之县”美景,“黑颈鹤故乡”明显增多的鸟类,班玛原始森林有效的保护……三江源头呈现出的绿色向人们述说着这里发生的奇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生态福祉,坚持联动共赢是青海走向生态强省的基本路径。我们要以“四个转变”为基准,按照王国生书记强调的坚持生态、生产、生活联动推进的要求,处理好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使生态之策成为青海发展之基,使绿色发展成为生态之本。使今天青海的“绿色账”再现发展共赢,使“绿色牌”彰显生态优先,使“绿色路”成为青海生态文明之路,绿色发展之路,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之路,成为青海各族人民奔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康庄大道。

      “大部制”改革吹来阵阵清风

    严格意义上讲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在我国是新鲜事物,我省又是第一个试点省份,如何规划?怎么建设?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我们创出一条路子,为全国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管理经验,我们一定要精雕细刻,确保各项工作有的放矢、环环相扣、脉脉相承,努力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成山清水秀、绿色和谐的幸福家园,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三江源头兴起了深化改革的热潮,“清水衙门”也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吹来阵阵清风。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引入“大部制”改革是新的尝试,超越了原有“大部制”改革统筹各个方面职能,从管理角度提高效率,杜绝横向部门利益揪扯,更好地统筹协调改革的范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进无疑在这一方面树立了标杆。

      按照“坚持优化整合、统一规范,不作行政区划调整,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组建管理实体,行使主体管理职责”的原则,三江源国家公园从省州县相关部门划转编制354名,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管理实体,各级管理实体负责同志已通过调任、兼任和交叉任职等渠道和方式全部到位。省级层面,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内设5个处室;州县层面,组建了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理委员会和长江源园区治多、曲麻莱、可可西里3个管理处。

    7275名管护员吃上生态饭

    捡拾垃圾、看管树林、监测山林中的野生动物的栖息状态,防止盗伐树林分子趁机偷袭……只要是关系到生态保护的事就是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按照精准脱贫的原则,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先从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手,如今已有7275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按月拿到了报酬。

      看护好山林水草湖,就是看护好自己的家园,农牧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对生态保护的理念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改变的。只有从农牧民身边选出自己家园的管理者,让他们管理自己的家园,才是科学的管理办法。

    按照精准脱贫的原则,目前共有7275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按月发放报酬,年终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建立牧民群众充分参与机制

    试点中,注重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试点政策制定上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与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

      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稳定草原承包经营基本经济制度,园区牧民草原承包经营权不变,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尝试将草场承包经营逐步转向特许经营。继续推动生态移民,鼓励老人和小孩向城镇集中,减轻草场压力,逐步实现减人减畜的目标,达到转岗、转业、转产的目的。

    整合资金强化试点项目支撑

    根据“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主管”的原则,对各类基建项目和财政资金进行整合,形成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合力。目前,我省已安排1.4亿元用于园区保护站(点)、公共服务和环境教育设施等项目建设,安排专项资金3528.8万元用于今年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劳务报酬。

      整合了三江源二期、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美丽乡村等项目的建设资金,并下达了近3亿元的年度投资计划。近期,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2017年基础设施项目建议方案》,提出了环境保护设施、区间道路、生态监测、综合服务管理中心等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作了专项汇报,相关部委明确将进一步加大对体制试点的支持力度,这些都为体制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提供了资金和项目支撑。

    开展培训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性强、创新点多、技术密集、标准设置高,绝不能简单化对待,更不能降格以求、降低标准。

    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执法人员进行全员培训,要求做到谙熟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森林、湿地、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掌握业务知识,学会应用现代技术传输手段实行网上网下联动,在线互动,实时监控。目前,对省州县乡村干部、生态管护员、技术人员组织开展了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25场次、2000多人次。同时,在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开设国家公园相关课程,培养国家公园专业技术人才。

    “天字号”工程迈向新起点

    与此同时,中央主流媒体和青海省垣媒体分批赴三江源地区采访、“一江清水向东流·2016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媒体推介会、“中华水塔·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果摄影艺术展”等各层级、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官方网站上线运行、三江源国家公园形象标识最终落定,标志着青海举世瞩目的“天字号”工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迈入新的起点。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后,通过广泛宣传引导,让本就充满生态保护意识的三江源牧民群众的信心更加坚定了起来,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理念如今已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