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在三江源头——记奋战在玉树片区的公路建设者

15.12.2015  09:33

  青海新闻网讯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境内雪山耸峙、江河纵横、草原连绵、牛羊遍野。自古以来,这里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牧民群众,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江水河流的阻隔,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存在严重的“行路难、过河难”问题。所属6县每县只有一条公路可通州府,县与县之间“虽鸡犬之声相闻”,但因缺路少桥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10年4月月14日,玉树州发生7.1级强烈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家及各级交通部门加大了对这一地区的交通扶贫力度,决定启动新一轮的公路项目建设。

  

  “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玉树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党中央决定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恢复到灾前水平。省委、省政府决定苦干三年,力争跨越二十年。围绕上述目标,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灾后重建的规划,确定构建‘一纵一横两联’的生命线公路,提高西宁至玉树公路建设等级和保通能力,建设通县的二级公路,全面恢复灾损的农村公路,恢复建设便民桥梁。”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永祥开门见山地说。

  此次公路建设项目包括:不冻泉至曲麻莱303公里的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曲麻莱至治多至玉树260公里的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多拉麻科至杂多159.868公里的二级公路改建工程,珍秦至称多31.175公里的二级公路工程,以及治多至杂多至囊谦447公里的三级公路改建工程,总里程1183.902公里,总投资额为102.78亿元。主要工程量包括:2796.989万土石方、特大桥1座、大桥31座,中、小桥186座;隧道4座长10.385公里,涵洞2261道。

  公路建设项目自2011年8月起陆续开工。6条线路共设6个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1180多公里线路共划分为36个施工标段和15个监理标段。省公路建设管理局作为业主单位,担负起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公路建设管理任务。

  在三江源地区修筑公路难,“难于上青天”。恶劣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质情况,都给公路建设带来了始料不及的困难。玉树州全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每年3月施工队伍进场时,草地植被还是一片枯黄。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内地的40%。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施工队伍,所有参建人员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高原反应。中铁五局西三县2标总工程师朱凯兵说:“因为我们是内地来的,公司是贵州的,好多人不适应。项目部已经有2位同志因为身体原因下平原去了,他们得了脑溢血。为了修这条路,我们五局付出了好多艰辛。”据统计,6条线路36个标段,人员更替率达到40%以上。

  在高原地区筑路,除了靠坚强的毅力,别无他法。“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在这片绿色的草原上,所有标段都用最醒目的方式展示着玉树精神。这不仅是对自身斗志的鼓舞,更是对恶劣环境的宣战。开山进场阻碍重重,冻土峡谷狭路相逢,搭起帐篷开山挖路,修建便道步步为营。材料运输路途漫长,不能一次进场就二次转运;机械设备缺氧降效,就加班加点日夜赶工。这些几乎是玉树片区所有公路施工标段采取的共性措施。

  “从治多到杂多,总长187公里,其中100公里没有路,连便道都没有,有近88公里路是多年冻土路段,海拔相当高,2标、3标驻地都在4500米以上,最高的地方海拔4961米。”省建管局治杂公路项目办主任赵科如是说。

  治多到杂多的路段上,在最艰苦的日阿东拉山口,驻扎着最有战斗力的武警交通第一支队官兵。这里最低海拔4700多米,一般的施工队伍别说在这里施工,就连活动量稍大都会产生各种身体不适。就是在这种充满危险和艰辛的地方,官兵们迎难而上,毫不退缩,用生命和毅力挑战人类在特高海拔地区施工的极限。

  据支队项目部总工邓霏回忆:“6月份进场的时候,因为我们这条公路全部是新建公路,没有便道,我们的5标、4标2个标段从杂多县往里开始修便道,所有标段的便道修通后我们才能进来。当时项目部在下面河滩的位置搭的帐篷,20多号人全部在帐篷住。刚开始的时候,吃住条件都特别差。进山放线和修便道的人都没有路可走,车子没法进来,每天啃方便面,喝矿泉水。”

  如果说人还能靠毅力坚持奋战的话,那机械设备就不怎么服从号令听指挥了。在高海拔地区,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只有内地的70%-80%,同样的一台机械在高海拔地区施工功率大大下降,进而延误工期。为保证按合同规定如期交工,所有标段的施工单位几乎都投入了2倍甚至3倍的机械设备,并且满负荷工作与时间赛跑。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混凝土出泥最低温度要求5℃以上,施工队伍必须因地制宜、抢抓时机,精确把握有效工作时间。

  “像平常的话,一个路基队人员应该不是很多,机械更多,但是我们的路基队伍超过100人,分两拨,白天一班人在干,晚上一班人在干,每天24小时,最多3小时在休息。在这种情况下,才保证今天有这么好的路可以走。”邓霏说。

  二

  “玉树地区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在这个地方长时间工作极易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很容易引发脑水肿、肺水肿高原性疾病。施工队伍因病减员情况经常发生,人员流动性大,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为保证玉树地区项目顺利进行,在招标阶段,同等条件下我们选择优秀的信誉好的具有高原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施工前,我们要求各参建人员必须进行高原性健康身体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还联合省交通医院成立现场医疗队,坚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医疗巡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施工中,我们用制度和规矩约束人,做好公路建设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四比一创’劳动竞赛活动和平安工地创建活动,以此激发各参建人员争先创优的热情,形成大干快上的施工氛围。”省建管局局长助理、玉树片区负责人陈胜利说。

  玉树地区气候高寒,长冬无夏。一日四季,忽雨忽雪;连续晴天少,有效施工期极短。因此,必须抓住这宝贵的施工季节,抢工期,赶进度。这里的参建者无男女之分、长幼之别,他们无怨无悔,在高原挥汗如雨。

  青海正和路桥公司计量工程师张志玲初为人母,但为了保证工程如期进行,不得不放下孩子独自奋战在千里之外。“小孩刚满一岁,谁看呢?婆婆看。怎么跟孩子交流?一个礼拜打几次电话。路途比较远,回不了家。要回一趟家路上来回就得4天,回家最多待3天。”

  施工人员秦刚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想起自己的孩子,秦刚只能偷偷抹眼泪。他常说“既然自己是筑路人,就要为造福一方的筑路事业拼尽全力,因为我们有个信念,到工地上来干活,只有干好才回家!”

  “干施工这么多年,我也结婚好多年了,干我们这一行,最大的难处就是得抛家舍业。这么远来了,这方面不是我个人,所有我们路桥的参建者都是一样的。有时候家里人能理解,说辛苦了;有时候家里人不理解,委屈就特别多。”西藏天昶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杨天智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舍小家为的是顾大家。为了改善玉树地区的交通状况和抗灾保通能力,所有参建员工都奋不顾身。省公路建设管理局驻各项目办工作人员,更是以高度的责任心精细管理每个环节,既要监督巡查公路建设,严把质量关,又要保障施工单位人员生命安全。工地医护车每个月都要在各标段巡查三次以上,一旦遇到员工高原反应严重,或有肺气肿等重症患者,各标段都迅急反应,相互配合,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生命接力,确保生命安全、施工安全。

  虽说玉树片区公路建设的技术等级不高,但是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却不少。通天河特大桥是玉树片区唯一一座特大桥,全长1156.2米,最高墩高88米。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人员、物资方面困难重重,对施工进度造成很大影响。即便如此,承建单位依然不畏艰险,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据玉曲公路项目办主任马鹏飞介绍:“目前在青海省、青藏高原来说,通天河大桥是在建的一座最大的桥,也是建成公路桥中最大的一座特大桥。当时通天河特大桥创造了在高原施工的一个奇迹,即3个月水下桩全部完成,水下基础全部完成,开工当年88米的空心墩封顶,次年6×100米的连续钢构梁合龙。今年5月郝鹏省长来检查工作,对通天河大桥战胜重重困难,给与了高度点赞。”

  长拉山隧道全长2400米,海拔4499.9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隧道地质情况复杂、水量丰富,日涌水量最高达到2万立方米,给施工作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难。多杂公路项目办主任胡坤自豪地介绍说:面对困难,参建单位毫不退缩,始终推行标准化施工、精细化管理,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先后战胜塌方61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并通过这几年的施工,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高寒高海拔地区公路隧道施工管理的经验,这对我省进入青南地区从事隧道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可以说,没有广大筑路员工的牺牲奉献,就没有今天玉树公路建设的成就,一条条公路,一座座桥梁,一座座隧道,都是用筑路员工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铸成的。

  三江源地区属高海拔寒冷地区。这里气温低,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多年冻土等不良地质广泛分布。“为解决多年冻土对路基填筑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多年冻土热棒技术,路面基层防裂布铺设和道路变相调温溶雪防滑技术,以确保公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畅通。”省建管局局长助理、玉树片区负责人陈胜利说。

  S308线曲麻莱至不冻泉公路有163公里的路段属于多年冻土路段。多年冻土又分少冰、多冰、富冰、饱冰以及含土冰层等,不同类型的多年冻土其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据曲不公路项目办主任王庆岭介绍,为确保公路多年冻土的稳定性,他们在施工中除主要采用热棒、XPS板技术外,还采用碎石换填和冲击碾压、沙砾换填等措施,确保冻土路段的正常运营。

  三江源地区的公路建设,经过4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2015年9月底,6条线路、1100多公里的新、改建路段全面通车。玉树州交通局局长马剑龙说:“三江源地区公路建成后,不仅打通了通往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的出省通道,而且彻底改变了过去玉树地区公路一进一出的树枝状模式,向网络化、四通八达的模式转化。”

  三江源地区不仅以严酷的自然环境著称,更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至关重要。因此,在三江源地区筑路施工,生态保护是必须直面的课题。

  S308线玉树至曲麻莱公路直穿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隆宝被世界鸟类专家誉为“黑颈鹤之乡”,是我国黑颈鹤栖息繁衍的集中地区。建设单位从环保角度出发,对过往车辆的运行车速、噪音,包括行人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都采取了相应措施,设置减速带、警示牌,将公路通行对黑颈鹤造成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色吾河大桥和曲麻河大桥同处三江源自然保护核心区,也是S308线曲麻莱至不冻泉公路上的两个控制性工程,加强对这两个地区的生态保护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承建单位施工的重中之重。为避免大幅度改动河道,原本一年即可完工的色吾河大桥只能以局部改动的方式一点点推进,导致工期一拖再拖。曲麻河大桥采用桥面纵向排水,杜绝了桥面有毒液体渗入曲麻河,避免了污染河道的可能性。

  全长近200公里的S308线曲麻莱至不冻泉公路,是深入三江源核心区最长的一条公路。为确保当地藏羚羊、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的活动不受筑路影响,承建单位在筑路过程中特别设置了动物迁徙通道。为保护当地文物遗址不被破坏,承建单位还不惜增加投资,对原定设计路线进行了改道绕避。

  为保证公路沿线草场植被不被破坏,片区所有标段都严格实行零痕迹作业,及时清理建筑及生活垃圾,恢复整平作业场地,利用草皮重置和人工种草相结合的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同步进行边坡及料场植被的恢复。

  玉树市隆宝镇办公室主任更求青梅说:“他们修建这条路的时候是坚持建设与环保并重的理念,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得非常好,也是很有成效的。路建好了,植被也恢复了,对生态环境方面也没有多大影响。”

  据统计,公路建设期间,玉树片区各建设项目共设置动物通道170处,植草660公里359.1949万平米。公路建设不仅没有破坏玉树地区的生态环境,还为三江源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修一条公路,造福一方百姓”,这是筑路人始终坚守的信条。玉树是藏族自治州,筑路员工身处少数民族地区,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路修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针对当地牧民普遍存在的就医不便问题,各项目部主动开放医务室,方便牧民群众寻医就诊,免费发放药品,主动上门调查了解周边牧民群众生活需求,并力所能及予以扶危济困。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项目经理龙贵云介绍说:“为乡修建广场、篮球场、健身场,都是带建的,2013年进场的时候,西向山原来是小道,我们拓宽了,有些老乡的车来回翻山的时候,翻车或者坏在路上,我们5标出装载机、出吊车,帮助老乡的车正常通行。”

  朱凯兵说:“附近有个小孩,患股骨头坏死,得到消息后项目部组织捐款,捐了1万多块钱,提供给小孩拿去北京治病,尽我们国企的微薄之力。”

  青海果洛公路工程建设公司项目经理陈生金说:“旁边有个温泉,这里的老百姓洗澡比较困难,我们组织施工队进行了重新拆除修建,装了安全网防护。”

  通过参建单位的努力,玉树片区各项目办为支持地方建设公路共计26条148.61公里,总投资达53766.2367万元。

  今天的三江源区,凡是公路建设经过的地方,城镇街道面貌焕然一新,沿线牧民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得到了合理解决。参建单位与当地牧民群众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的赞歌。

  “就全州来说,治多县的交通是相当发达的,现在县城比较大,整齐、整洁,都是省交通运输厅和省公路建设管理局给我们援建和帮助的结果,治多县这两年可以说交通发达,社会大局稳定,政通人和,也可以说是人民幸福指数倍增的两年。”治多县委书记任宝元深有感慨。副县长王东华说,公路的修通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我们会把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来重点培育和打造。所以老百姓都说这是一条致富路,也是一条幸福路。

  治多县多彩乡达生村村民白玛说:“以前这里没有路,骑马骑牛驼东西,去县城买东西,远得很,现在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修路工人,修了这个路,现在方便得很,骑摩托车,最多半个小时就到县城了。”

  曲麻莱县县长尼玛扎西说,公路的修通,不仅仅是牧民群众出行便利,更为重要的是老百姓的观念转变了,目光看的更远了。过去单一的靠天放牧的生活模式随着公路经济的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老百姓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永祥表示: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安全保障能力,为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青海藏区跨越式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玉树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出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纷繁的世界将不再遥远,毗邻县市不再隔河相望,40万玉树各族人民不仅可以分享到公路建设惠及的红利,而且将会沿着这些既四通八达、又平坦顺畅的康庄大道,吹响发展的号角,实现生活水平的大提升、经济发展的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