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瀚海戈壁涌动法治热流——海西依法治州工作综述

12.04.2015  12:05

  走进柴达木,在感受到强烈的大开发气息的同时,依法治州像一股蒸腾的热流,在海西的瀚海戈壁涌动着,并迸发出催人奋进、抢先一步的激情与活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决定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依法治省的实施意见,让占青海省总面积41.7%、拥有蒙古、藏、汉等30个民族,经济总量占全省“半壁江山”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更加明确了自身所承载的重大责任、艰巨使命。

  “必须结合海西实际,准确把握依法治国、依法治省这一总目标的科学内涵,加快法治海西的建设步伐,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海西州领导班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早在2011年早春,法治海西之树就随着春天的脚步在全州的辽阔土地上扎下根须。为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全州总人口63.91万人,有45万人划入普法对象,成立了法制讲师团9个,建立了专兼职法制宣传员和讲师团成员人才库,法制宣传从政府机关到戈壁草原,自上而下形成了立体覆盖,为依法治州打下了基石。

  尤其是围绕依法治州先后制定的《海西州“六五”普法依法治理专项考核和目标考核细则》、《海西州“法律七进”工作实施方案》、《海西州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办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定、办法的出台实施,为法治海西之路向前延伸铺平了道路,从理论与实践衔接,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提升了高度和层面。特别是伴随着“法律七进”,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同时,“知法、懂法、守法”之风,为依法治州带来了“润物无声”的“春雨”,在海西的广袤土地上,为依法治州长成“参天大树”,提供了“良好气候”和“有机土壤”。

  法治建设在体现公平、正义的主旋律下,为海西营造了一派稳定和谐,为当地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提供了保障。更使海西在抢占“三区”建设制高点中把依法治州推在前面,成为“开路先锋”。

  依法治国、依法治省的大旗在前方迎风猎猎,海西州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肩负新责任、新使命,紧扣依法治国、依法治省的总目标、总要求,全力把依法治州推向快车道。

  法制宣教为依法治州“鸣锣开道”。从省司法厅等部门请来专家,给全州近500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案说法”;天峻县从高校请来法律专业教授,从提高领导干部法律能力建设新要求、新内涵,到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治国理政方面进行授课;各村社、社区、街道采取鲜活方式,为百姓群众在法律上释疑解惑;农牧、林业、水利、工商等部门纷纷走上街头、乡镇、社区把涉及部门、行业的法律法规送到基层……

  依法治州声势浩大、形成强音,内里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动真格”、“做手术”。

  海西州作出决定,凡经过州、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需公开向宪法宣誓,铭记自己对宪法作出的庄严承诺,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

  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海西州充分使用好自治州拥有的立法权,立足海西改革发展稳定需要,一项项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应运而生、沿阶而上。

  围绕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加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立法;围绕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加强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立法;围绕执法监督管理,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管、城镇规划管理、开展综合执法的立法;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加强了尊重民族习惯、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促进民族团结等法规制度的建设;围绕完善法规制度,强化了公共文化服务、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立法;围绕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突出问题和深化改革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强化了土地草场确权登记、征地拆迁补偿、规范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立法……

  每一项立法既对依法治州产生提速效能,又对发展和民生产生良好的催化作用。(刘法营 李兴发 张浩)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