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架飞虹 绝域变通途——牙什尕至同仁高速公路今日全线建成通车

14.09.2017  16:22

  牙什尕至同仁高速公路是《青海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9年-2030年)布局方案“三纵、四横、十联”中的纵线之一,是G0611张掖至汶川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京藏、连霍高速公路相接,是我省“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省规划建设的最后一条通州高速公路。它的建成贯通彻底结束了黄南藏族自治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形成连接青海藏区的又一条快速通道,对进一步完善我省路网结构,加快东部城市群建设,推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四区两带一线”总体布局,加强兰西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联系,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牙同高速公路起点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谷子滩,与现有的平安至阿岱高速公路相接,止于同仁县尕沙日南的向阳村,与规划中的同仁至多福屯高速公路起点相连接。途经海东市化隆县和黄南州尖扎县、同仁县,连接沿路7镇2乡37个村。全长62.757公里,总投资64.36亿元。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每小时80公里,路基宽度24.5米的四车道高速公路,全线共有隧道7座、特大桥4座、大桥34座、中桥16座,桥梁和隧道总长31.658公里,占总里程的50.45%。全线设牙什尕、群科、团结、哇加滩、北卡加5处互通立交,设团结、群科、同仁北3个匝道收费站。同时,为便利群众出行,优化路网规划,牙同高速公路由同仁县麻巴乡北卡加村向保安镇向阳村延长了10公里,并设立北卡加临时主线收费站。

  牙同高速公路于2012年12月26日动工,在广大高速公路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按工程标准化建设,实行项目科学管理,广泛运用先进工艺,严抓生态环保工作,于2016年6月30日实现基本通车。由于海黄大桥控制性工程因素,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牙同高速公路基本通车后使用了过渡连接线,沿S203平赛公路从化隆县德恒隆乡哇加滩村到尖扎县措加村进行绕行。海黄大桥建成通车实现牙同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后,全路段实施联网收费通行,临时绕行路段全部撤销并实施环保恢复。

  牙同高速公路基本通车以来,运营秩序良好。沿线路政部门担负路面巡查任务,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处置交通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查处超限运输、公路污染、损坏路产的违法行为,严格做好了高速公路附属设施、两侧公路用地、建筑控制区、桥隧安全区域的安全管理,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海东公路总段负责该路段养护工作,基本通车以来,道路状况持续良好,全线道路安全畅通。截止今年8月30日,全线通行交通总量为309.25万辆,日均交通量为5078辆,高峰期最大车流量为8723辆。

  海黄大桥位于化隆县与尖扎县交界的公伯峡库区,是牙什尕至同仁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于2013年9月开工建设,大桥总投资6亿元,全长1743.5米,主跨560米,桥梁全宽28米,主塔设计为H形,南塔高193.6米、北塔高186.2米,全桥共88对176根斜拉索,南桥墩55米,北桥墩48米,桩基深60米。海黄大桥不仅是我省首座大跨径斜拉桥和高速公路景观大桥,也是目前西北地区跨径最大的、全国排名第四的跨黄河双塔双索面钢混叠合梁斜拉桥,堪称“青海第一桥”。

  海黄大桥的建设以精细化勘察为基础,以科研为支撑,以专用设备开发为保障,以标准化管理及风险预控管理为手段,以安全耐久、环保经济、风险可控、施工高效为原则,设计施工互动,总部工区联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开展了高原大温差混凝土性能研究、高原高寒地区组合梁混凝土桥面板防裂措施及耐久性研究以及厚钢板焊接工艺等课题研究,推广应用了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液压爬升模板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为大桥按期建成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高速公路建设者4年的艰苦奋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海黄大桥建成通车,将于今日实现牙同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这将大大提高海东市和黄南州之间人流、物流的流动速度,提升公路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黄南州南北向旅游大通道和连接西南旅游市场战略通道的建成,推动黄南州文化旅游业和“热贡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交通运输更好发挥先行引领作用,促进民族地区实现“一个同步、四个更加”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