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牢记嘱托砥砺奋进】 岁月与初心

30.08.2019  09:06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他们中,有人是舍弃中央机关单位工作和北京的优越条件,只为让高原的风吹草动时刻映入卫星天眼的博士后;他们中,有人是坚守平凡岗位三十余年,仍旧奋战环保工作第一线的“青海最美环保人”;他们中,有人是把工作当使命、把责任记心间的“探路者”……三年时间匆匆而过,但对于他们来说,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

  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主任李飞

  留在青海的初心,未曾改变

李飞。摄影:黄灵燕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2016年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视察时留下的这句话,成为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主任李飞不断研究创新的动力源泉。

  三年前,作为技术人员,他曾向总书记汇报遥感应用的情况。

  “当时我跟总书记汇报说,青海面积大,适合做遥感应用。之前我们用美国人的卫星、法国人的卫星,现在咱们自己国家的资源系列、高分系列卫星上天后,越来越多的使用国产的卫星,清晰度分辨率高,效果也很好。我们现在逐步在建平台、把三江源用卫星好好监测起来。总书记听了很高兴,让我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

  时隔三年,再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飞依旧能够感受到总书记对青海生态保护的那份关心与关注。

  “从入行起,我就认为这份工作一定是要扎扎实实、坚持到底的,要有钉钉子的精神,久久为功。”

  李飞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

  2016年,生态之窗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刚刚开始建设。三年来,系统点位更多,数据运用更加充分,生态保护各项业务更加综合。高清远程监控点位能够全方位监测五大版块,发现更细微的变化,掌握第一手野生动物的视频资料。

  今年4月,在遥感监测中心工作的李飞调任至信息中心,工作内容也从环境遥感应用一下子转变为做好全省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的信息系统建设、维护等。

  “从2017开始,我主要做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服务于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工作。通过一种信息手段,利用大量数据持续推进工作。跟以前相比,虽然分工不同,但其实两个部门都是服务生态监测网络网站。只不过之前是遥感监测业务数据的收集,现在主攻信息系统的建设。”

  显然,这样的变化让李飞对于自己的这份事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正如他说得那样,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也更加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这两年,我感觉整个社会对于生态保护这件事越来越重视,大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更加统一。尤其是不同单位、不同专业领域有了更加明晰的分工和更加紧密的合作。”

  李飞告诉记者,目前,通过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我省已经形成了以环保部门牵头,农牧、水利、林业、气象等多部门合作的生态监测工作机制,统一监测指标、技术和方法,实现了业务部门间的数据互通共享。

  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方向的博士生,早在求学时,李飞就树立了要学有所用的想法。“地理信息系统、环境遥感等本身就是应用学科,是服务于国防和民用的高新技术,只有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才算真正发挥作用。”在这三年中,李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当作嘱托,更视为鼓舞。“今后,我更要充分利用自己专业特长,结合实际不断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窦筱艳

  坚持环境监测事业的初心,未曾改变

窦筱艳(左三)。摄影:咸文静

  “对对对,三点半我准时出发……”循声望去,一个干练的女性出现在记者面前。

  “你好,我就是窦筱艳。”挂了电话,对方开口便是一句利落的自我介绍。

  原来这就是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窦筱艳,今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获得者。

  说起和环境保护的渊源,窦主任的思绪一下子飘回了1986年的那个夏天。那时,毕业于青海大学农学系植物保护专业的她刚刚参加工作。可当时,我省环保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于这份工作的认识还不全面。

  “我是学植物保护,分到这个单位后,总觉得似乎偏离了自己的专业。一开始确实挺纠结。但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因为喜欢做具体的实验工作,所以1988年,我放弃了那时相对比较轻松的管理岗位,主动提出去实验室工作。”也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2016年8月23日,对于热爱环境监测事业的窦筱艳来说,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

  “总书记来了!当他跟我们握手时,大家都非常激动。那个场面,这辈子都忘不了。”三年前的情形依旧让窦主任热泪盈眶,她一边看着自己的双手,一边说:“总书记的这次视察,极大地激励了我们,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念。”

  仿佛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从那天起,窦筱艳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那就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全省的生态保护工作做好技术支持和服务。

  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这三年,对于窦筱艳来说,是忙碌的。

  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不断完善青海省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全省8个市州实现重点城镇空气质量短期、中期、精细化预测和长期趋势预测能力。并且开展了预报模式评估及优化工作,使重污染趋势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准确把握沙尘天气等各项重污染过程,为准确预报空气污染过程提供了更加优化的数据支持,也为重污染天气过程应对措施提供了更精确地决策服务信息。

  在以西宁市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开展以PM10和PM2.5作为研究对象的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成因和来源解析研究,初步建立起破解西宁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的科学支持技术体系,为我省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污染源管理、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及十三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的完成建立重要的决策依据与技术保证;

  ……

  这些成果的背后,便是窦筱艳一直坚守的那颗初心。

  “那您的职业理想实现了吗?”

  “没,差一点!我想带出一支能吃苦、肯钻研、讲奉献,业务水平高的生态环保铁军的‘先遣队’!”。

  这个答案让记者一下子想到了窦筱艳的微信名——路石——愿做一块大路的基石。

  省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中心主任李宏奇

  为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辟更广阔疆域的初心,未曾改变

李宏奇。摄影:咸文静

  “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已经三年了。习总书记视察时留下的‘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的嘱托言犹在耳,指引和鼓励着我们的工作。”8月14日,同样是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省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中心主任李宏奇有些感慨。虽然已经过去三年,但对于李宏奇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早已熟记于心。

  其实,李主任更为人熟知的是他之前的职务——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主任。

  “2016年6月,‘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系统建成使用。2017年,我们进一步整合资源,搭建起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生态环境监测核心业务云化部署和数据集成共享,推进‘青海生态之窗’与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业务结合,充分发挥它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李宏奇的指引下,记者看到监测中心大厅前方的大屏幕上显示着青海省内不同地区的实时监测画面。在显示为玉树当代山的监测画面中,工作人员控制摄像头放大画面、左右旋转,图像十分清楚。

  “三江源生态情况复杂,有草原、湿地、冰川等多种生态系统,有雪豹、藏羚羊、黑颈鹤等多种珍稀物种。此前所利用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系统由于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重复频率低,无法提供实时观测数据。为近距离观览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他们在此基础上启动‘生态之窗’远程高清实时视频观测系统的建设,实现了远程实时高清视频观测和监控。就像在五道梁,按照藏羚羊的迁徙路线,我们进行全方位的观测。在它们产羔的那三个月,我们记录和统计了其中一个动物通道中藏羚羊通过的数量是3000多只,等到它们回来时,就变成了5000多只,而2019年7-8月间,产羔回来的母子藏羚羊数量则上升到了6000余只。”

  2018年,李宏奇和同事们进一步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推进构建青海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智能化应用。并利用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技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青海生态之窗”系统建设、数据分析应用展示、科普教育平台、直播互动平台建设工作。

  去年,“生态之窗”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巴塘河、扎曲河沿线新增设了6台高清摄像头,从去年10月到现在,已经拍摄到500多段欧亚水獭活动的视频。

  “通过分析监测到的实时画面,我们发现欧亚水獭大多于夜间活动,主食河中鱼类,巢穴多设于河道旁的岩洞内,对栖息地周围的水质要求极高。”李宏奇说,通过对这些珍贵的影像进行系统分析,不仅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三江源地区各生态系统状况及物种生存状况,研究动物生活习性,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正在不断向好。

  从一个设想到2016年落地建设,到现在,这套监测系统已经经历了6个批次的建设。布点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代表性不断完善、观测内容也不断丰富。

  “下一步,我们想要全面建成以覆盖全省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管理、支撑体系、应用服务体系为一体的青海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信息的集成共享,实现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建成水气土声统筹、天空地一体、多部门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做出贡献,为推进生态文明体系提供重要支撑。”李宏奇期待地说。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