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眼中的“香饽饽”记青大农牧学院教授侯生珍

06.05.2014  18:38

  青海新闻网讯

  黝黑的面庞,朴素的穿着,平易近人的话语……当我见到青海大学农牧学院侯生珍教授时,不敢想象,他就是那位被农业部授予“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和“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等荣誉称号的大学教授。他不仅是一名为牧民群众服务的农业技术员,更是牧民群众眼中的“香饽饽”。

  2009年,青海大学畜牧学院联点海北生态畜牧业建设,作为一名畜牧专家,侯生珍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发展海北畜牧业的重任。说起当时的情景,这位50多岁的畜牧专家话语有些哽咽。

  “过程很艰辛,回想过去的事情,让人不禁有流泪的感觉。刚开始搞研究工作压力真的很大……”

  那一年,作为项目的主要承担者,侯生珍来到海北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新海村实地了解牧民群众的养殖方式,让他没想到的是,牧民群众传统的养殖方式很落后,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牧民群众找到一条藏系羊养殖的科学之路。无数的日日夜夜,在广袤的草原上,在牧户家中,实验室里……都能看到侯生珍的身影。加班加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有好几次,他从牧区回来,路过家门都没有回去,而是直接回到实验室进行研究。

  为了自己的科研事业,他长期放弃节假日,放弃和家人团圆的机会,一心扑在藏系羊养殖的科学研究上,他在领导眼里是个刻苦钻研的人,在同事眼里是个踏实肯干的人,在牧民眼里是个受欢迎的“香饽饽”,却在女儿眼里是一个不称职的爸爸。

  侯生珍告诉记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经过大量的筛选试验,确定了母羊妊娠期适宜补饲时间为分娩前45天,羔羊适宜断奶时间为2月龄,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缩短了2个月,羔羊6月龄活体均重达到了35公斤以上,达到了成年羊体重,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增加了17公斤,实现了羔羊当年出生,6月龄出栏的目标任务,大大减轻了天然草场的载畜量,有效保护了草地生态环境,增加了牧民收入,成为青海省转变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个重大突破。

  我们看到了他的科研成果,但这背后是他艰辛的付出。 3年时间里,他先后配了11个饲料配方。无数次的试验,才换回了今天的成果。他先后在海北州18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一万只母羊中进行示范推广,牧民直接纯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就是因为他心怀牧民,心怀我省生态畜牧业发展,强烈的责任心让他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承担这个项目以来,他每年在海北的时间达到200天以上,同牧民同吃同住,和当地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被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侯教授”。

  有着25年放牧历史的刚察县沙柳河镇新海村村民韩生录是第一户参与侯生珍项目的牧户,说起当时的情景,他依然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当初他说啥也不相信,羊羔两个月断奶、6个月出栏的“神话”,可是, 2012年6月,他养殖的200只母羊所产的羊羔6个月时间长成了35公斤左右的商品羊,并以每只900元的价格出售后,他才相信这不是神话,而是科技创造出的神奇。他说,他在侯教授身上感受到的是一个畜牧专家平易近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近年来,侯生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青海省高原动物生产研究中,先后主持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高原放牧藏母羊规范养殖技术研究》、《粗饲料在生产母猪日粮中的应用研究》等8项省级项目,获得9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同时,他还长期服务基层牧区,为企业和农牧民排忧解难,开展家畜综合养殖新技术、饲草料调制加工利用等多项技术推广工作。为省内技术人员、养殖户和农牧民讲授家畜养殖新技术达800多学时,培训人员二十多万人次。

  侯教授饱满的工作热情、忘我的工作精神也深深感动了身边的人。同事周韶说,只要牧民群众一打电话,侯教授就第一时间深入牧户家中进行手把手的指导,由于他的经验比较丰富,牧民群众对他很信任。同事们对他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感到很钦佩。(作者:叶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