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用江源大美打造美丽中国亮丽名片

06.03.2018  13:33

三江源的大美风光。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今日视点

  当阳春三月再一次与全国两会在时空的坐标纵横交汇,今日青海在历史的舞台上跳动着强劲的脉搏——

  两年前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指出要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同年八月,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指出青海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两年来,青海儿女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用一个个生动实践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荣耀,它更属于全国乃至世界;

  今年年初,正式印发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宏伟愿景正一步步变成青海大地上的生态文明之花;

  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求统一和突破,建设好我国首个国家公园,青海正在定量中寻求变量,在改革中求变求新,把山川秀美的三江源打造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落实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建设生态永续的国家公园

  春日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依旧被严寒“包裹”,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站站长马贵在冬格措纳湖冬季巡护时,发现了成群大天鹅。

  “这次发现的两群大天鹅数量大概在300余只,这是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一个标志。”马贵说。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这是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肯定,也是对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根本点、立足点和出发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

  现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一笔笔厚重印迹,正在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色彩”。

  2017年8月1日起《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施行,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各项管理与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同年12月16日,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一以贯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美丽的三江源正在成为美丽中国在雪域高原的“缩影”。

  今年1月12日,正式印发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必须使国家公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得到严格保护,满足生态保护第一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最鲜明的旗帜就是保护生态。”李晓南表示。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省总投资4535万元,在国家公园范围内组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5大类共计8个项目。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年平均出境水量达到525.87亿立方米,比2005至2012年平均出境水量年平均增加59.6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由4.89%增加到5.70%;工程区灌木林平均盖度增加了0.21%,平均高度增加了0.82厘米,沙化土地监测样地植被盖度由2011年的33.36%提高到了2016年的39.40%;湿地监测站点植被盖度增长了4.67%。

   促进保护发展联动,让群众分享国家公园建设红利

  尽管节气已进入春天,但地处高海拔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仍寒意浓重。这天是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生态管护员丁加要去草原巡护的日子,上午9时,一切准备就绪后就骑着摩托车出发了,他的巡护里程是60公里。

  五年来,虽已数不清丁加在他负责巡护的草原上来回穿梭了多少里程,但和他一样从牧民“转身”为生态管护员的,在他们村就有100多人。

  让牧民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以“四个转变”新思路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强化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主体责任,注重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把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和实现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绿色发展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主题,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生态的福祉,让绿色发展成为新的生态保护趋势。”对于如何辩证处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李晓南这样作答。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把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有效结合,准确把握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关系,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逐步落实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

  目前,已有1005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占园区内贫困人口的41.9%,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全覆盖了73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青海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努力让广大牧民从草原利用者转变成生态保护者,让生态“反哺”群众,让群众享受到国家公园建设的“红利”,不断提高民众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

   不断强化科技管理支撑,推进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

  2月26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远程视频观测到昂赛澜沧江大峡谷内清清的河水涓涓流淌,和周围的积雪相互交映,展现出江源冬日静与动别样风韵。

  镜头切换到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又见几只藏野驴在悠然觅食,黄河源头冰封的鄂陵湖湖面,如一面闪亮的镜子……

  以科技引领不断推进“智慧+”生态保护格局构建,这是未来路径,也是大势所向。

  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告诉记者:“两年来遍布全省生态环境监测高清远程视频监控网络和点位建设有了一个大发展,点位已经从起初的6个变成目前的24个,其中在黄河流域建成7个,长江流域建成6个,澜沧江流域建成3个。”

  两年来,我省稳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通过实行全民参与模式,引才引技引智,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新时代智慧化、科学化国家公园。

  2017年,我省构建“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大数据平台。

  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卫星通信系统开通。

  同时,初步建成智慧生态畜牧业产业链,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减压增效”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与技术支撑。

  一项项科技支撑项目实施,一个个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现代化载体”构建,一项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一名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

  ……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不断推进。

  牢记总书记嘱托,用江源大美展示青海大美,打造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青海责任在肩,步履坚定!(宋明慧)

  [1]  [2]  下一页
推动绿色发展营造碧水蓝天
  据3月11日《青海日报》报道,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顺利,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开工建设,河长制全面建立,5622名五级河长正式履职,国土绿化面积突破26.Qhnews.Com
三江源现存雪豹千只以上 “濒危”变“易危”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蕴)日前,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