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营撑起格尔木农牧民的小康梦

28.02.2015  01:28

  青海新闻网讯 过去的一年,格尔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而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格尔木市“本地蔬菜总产达2900万公斤,蔬菜自给率达51%”的特色农牧业发展成绩是分不开的。

  的确,在格尔木河畔形成今天的“菜篮子”规模,与近年来格尔木市大力调整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创新思路是密不可分的。

  格尔木市东郊红伟集团的蔬菜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近1000座标准温室大棚从戈壁荒漠拔地而起,茄子、辣椒、黄瓜、甜瓜等各类果蔬繁茂生长,大量的果蔬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进入市民的餐桌。如今,这里已成为本地蔬菜的主要生产供应基地,也是格尔木农业特色化发展的一个标高。

  格尔木市是我省工业重镇,近几年依托盐湖、石化等资源优势、进藏入疆的区位优势,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数量激增,致使市民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方面的供给就显得尤为突出。为此,格尔木市大力调整农业发展思路,创新举措,进一步夯实特色农牧业发展基础,以蔬菜大棚、枸杞、蒙古羊等为主的特色农牧业得到迅速壮大。仅去年就新建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418栋,使全市日光节能温室保有量达到4737栋。而且,为促进农户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实施露地蔬菜补贴政策,对建设标准温棚的农户补贴50%的资金,目前全市蔬菜自给率逐年提高,如今一年四季不仅能满足市民新鲜蔬菜需求,更重要的是能稳定冬季蔬菜价格,使“菜篮子”工程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

  同时,去年还新建畜用暖棚202座,使得全市畜用暖棚总数达到2132座,新建禽类、水产养殖场4个,并完成了富源村肉羊标准化养殖场改扩建工程,使得全市建档管理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20家,其中14家通过省级认定。该市特色农牧业的发展,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数量可观的肉蛋禽类食品,也加快了农牧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枸杞产业与蔬菜大棚产业相比,可谓是“后起之秀”。刚开始种植时极难推广,甚至需要村干部蹲守在地头,防止农户将种下的苗子拔了种麦子。如今,全市枸杞种植规模达到4.6万亩,枸杞采摘面积达3.9万亩,全年实现产值3.3亿元,增加值1.87亿元,对农牧民人均收入的贡献值达到3570元。

  格尔木枸杞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进入“稳控规模、提升品质”阶段,建设国家级枸杞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成为最重要的目标。为此,格尔木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进程,全市实施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达15万亩次,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绿色食品枸杞认证面积达到9000亩,德国BCS有机枸杞认证面积达到1.5万亩。同时,推进“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支持枸杞加工企业进行设备改造和产能升级,全年出口枸杞581吨,创汇1162万美元。枸杞经营收入、采摘劳务收入、枸杞林下经济成为拉动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脆弱的生态和过度放牧有着尖锐的矛盾,而破解之道莫过于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牧业合作社,增加牧民收入。目前,格尔木市生态畜牧业发展已全面进入能力提升阶段,全市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户入社率达70%,适龄母畜比例提高到60%,格尔木蒙古羊、唐古拉牦牛、唐古拉藏羊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通过农业部评审,其中那陵格勒合作社“格尔木蒙古羊”加工能力提升到2000只。这些措施促进了畜产品销售与增值,也使得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增效的有效法宝,依托工业城市的科技优势,格尔木市不断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实用技术,围绕“枸杞、蔬菜、牛、羊”四大主导产业,建立3个示范基地,2014年培育275户科技示范户,落实12项主推技术,使科技推广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同时,贴近农时紧盯农事,引种试验藜麦品种、引进青稞、果蔬新品种,持续的科技推广与应用,为实现农牧业丰产增效提供了支撑和保证。

  格尔木市还不断加快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进程,以农牧业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日益突出。在农垦集团、亿林、源鑫堂、红伟集团等四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下,通过签订生产协议,落实销售订单等方式, 4154户农民参与到共同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有效促进了农牧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同时各类农牧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44个,带动农户8059户,有效提高了农牧民走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显现,格尔木坚持以“做精一产”为目标,不断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促进特色农牧业持续增效增收。去年,格尔木市农牧业实现产值6.7亿元,农牧业增加值4.12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