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格调世界风 独领风骚藏毯情——访汪京萍

25.06.2015  11:19

  青海新闻网讯 由国家商务部、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5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今日在西宁开幕。展会开幕之际,本报记者就展会有关的情况专访了2015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省商务厅副厅长汪京萍。

  记者:请您谈谈本届藏毯展会的筹备情况。

  汪京萍: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是我省重要展会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筹办期间省政府分管领导给予了悉心指导,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期望通过这一重大经贸平台,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藏毯产业快速发展、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构想。筹备工作自2014年10月启动以来,在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展会整体谋划设计、对外招商招展、对外推介宣传等前期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展会将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A、B两个展馆进行展示展销。A馆为国内地毯馆,分为特装展位区、标准展位区、现货交易区、地毯实景展示区、专场推介区、商务休闲区、礼拜区;此外,在A馆还特别设置了藏文化展示区,主要展示我省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藏医药、藏族服饰等。B馆为国际精品地毯馆,分为特装展位区、标准展位区、精品地毯展示区、国别日活动区域、专场推介区、商务休闲区、采访区、公共服务区、礼拜区、餐饮区。

  国外有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尼泊尔、阿富汗、土耳其、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国、阿曼、乌兹别克斯坦、德国等13个国家的131家企业参展,国外参展商253人,预计参展货物总量约130吨。阿曼、乌兹别克斯坦为首次参展。德国、瑞典、法国等5个国家的22家经销商、采购商到会采购、观摩交流。国内有新疆、内蒙古、山东、甘肃、西藏、河南、河北、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及我省共13个省区市的88家企业参展。

  记者:展会的连续成功举办,对我省特色产业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汪京萍:作为全球手工地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在各主办方的大力支持和各成员单位及业内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已成功举办了11届,不仅推动了藏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牧民脱贫致富,同时还大力弘扬了藏民族文化,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品牌自主创新相融合的展示载体,发展和丰富了藏毯品质内涵,推进了国际地毯业的繁荣与进步。

  近年来,藏毯展不仅打响了青海藏毯的品牌,使我省藏毯产销规模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全省上下对加快藏毯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更深刻,思路更清晰,方向更理性。同时,展会的连续成功举办还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完善了产业链条,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省的藏毯生产已从单一的纯手工发展到羊毛机织、手工机织兼容,产品也从纯羊毛拓展到丝绒、丝毛、棉麻、化纤等,品种更加多样,门类更加齐全。已经基本形成了原辅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中介服务为一体化的产业生产格局。青海藏毯毛绒纺行业成为十年来全省发展最快的特色产业之一。随着地毯原辅材料需求的持续增加,带动了农畜产品价格的持续升高,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记者: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您对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的发展有那些想法和思考?

  汪京萍:“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今后,我们要以持续打造国际性专业地毯展览会为目标,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好经贸平台作用。围绕世界地毯产业发展趋势、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推动建立健全世界主要地毯生产国之间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在对外开放和务实合作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发挥好人文载体作用。引领展会从单纯的经贸合作层面向人文和文化交流层面延伸拓展,最大限度地赋予丰富的人文和文化色彩,彰显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一个集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文化融合为一体的国际性专业展会,进一步提升展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发挥好产业窗口作用。我们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以实施品牌战略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展会与产业联动发展为主攻方向,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办展理念,营造有利于品牌成长、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展会带产业,以产业促展会,在展会的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国际化上下功夫,真正把它打造成为青海藏毯产业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