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匠名震衙门村
一个面柜、一张炕桌、一尺见长的电视桌、一个带有木雕花的小型书柜……这些家具在绝大多数老西宁人家中都有,但走近一看,这些家具的做工古朴精致,桌子的各个面严丝合缝,看不出一点用钉子敲打过的痕迹,小书柜的雕花造型独特,两扇专为书柜设计的小门,显得生动别致。这些家具出自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衙门庄村的木匠王敏才之手。
75岁的王敏才身体硬朗,做了一辈子木匠的他说:“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病故了,为了养家糊口,1963年时,母亲便将我送到本地木匠李有成那里学艺。在衙门庄村一直有许多技艺精湛的老木匠,我师傅李有成,人称‘李八十三’精通房木工手艺,李师傅在收我之前已经有一个徒弟了,在听了我的遭遇后,他被母亲的诚意所感动,就这样他把锛子、锯子等工具给了我,母亲把一件新衣服、一包茶叶送给了他,我行了简单的拜师礼后,李师傅便收我为徒了,从此我便跟他学了5年的木匠手艺。”
“当时衙门庄村的很多建筑都是土木结构的,村民经常会找李师傅搭铺面的屋架、做木门、做些木制的生活用具等。他做的这些木工活都深受当地的老百姓喜爱。在我当学徒时,由师傅带着我做的有东峡林场的办公室、东峡水电站屋架、衙门庄大队办公室、衙门庄小学教室、生产队的粮食仓库、牲口的饲养圈等。刚开始时,李师傅带着我认材料大到房梁的用料,小到一个家具的零部件,各有各的出处,在选好材料后,我们便开始加工了。李师傅刚带我做木工活时,只让我用刨子在原木上推平面,将原木制成一根根方木。推了好久的平面后,我才开始量木料的尺寸、学着搭屋架、制作各种木工活用的工具,5年学徒生涯结束后,我开始独立做活。一方面自己接活钻研,另一方面与其他木匠探讨,不久我便向本村的木匠汪占财和一些来衙门庄村谋生的外地木匠学习了一种叫作‘八字梁’的工艺。用这种工艺制作的屋架重量轻、结构牢固可靠、屋内可利用的空间大(没有支撑的柱子)。1985年,衙门庄村的关帝庙开始修建时,我担任掌尺(工程负责人)与同村的木匠汪有福、汪占财等合作完成,关帝庙建成后我们又修建了衙门庄村戏楼、衙门庄村皮影戏台。”王敏才说。
除了盖房子,王敏才还和李师傅学过制作木板车、家里用的各式家具等。在他家的卧室面柜上摆放着一个小工艺品,王敏才把它称作“插屏”,它可以放一些风景照片或人物照片,功能有点像现在的相框。王敏才说:“这个‘插屏’有两部分组成上面的木框和下面的底座总共分5道工序,在制作‘插屏’时首先将插屏底座各个部件的角度量好并打磨好,然后将底座的边框一层层连接起来用胶固定,这样经过多次的安装、连接才算把底座的雏形做好,等‘插屏’基本做好时才开始为底座雕刻一些装饰的花边,最后找油漆匠人上颜色便完成了。一些手艺好的老木匠做成的家具,缝隙里甚至都插不进一片刀片。”
王敏才的小儿子王占瑞小时候曾跟父亲学过木工手艺,也会做“八字梁”。如今他在衙门庄村开了一间小装潢铺,学过一段时间的居家装修,能给人家做一些电视背景墙、吊顶、门套之类的木工活。对此,王敏才感到十分欣慰。王敏才一边环顾着屋里的摆设一边说:“现在衙门村会做木工活的年轻人有很多都在做装修了,新式的房屋已代替了过去‘八字梁’结构的民房。王占瑞为家里做的这些背景墙、吊顶都很漂亮,希望老一代的木匠手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造福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