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媒体行:秀美北川,把生态环保和民生愿景紧密相连

13.11.2014  10:54

  11月11日星期二大通县阴

  因为前夜的一场雪,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周边的山峦和广袤的林木都在皑皑白雪中,呈现一片银装素裹。雪野中的“山水大通”在走过夏秋的葱郁后,释放出另一番风韵和灵秀。

  在近年对大通县多次的采访中,感知大通一直竭力从人们长久形成的“工业大县”、“环保灾区”中挣脱出来,在“生态立县”理念的引领下,筑起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之路,在艰辛的“脱胎换骨”中,让大通完成向“美丽大通”、“生态大通”、“西宁后花园”的蜕变,这注定是一条曲折坎坷之路。

  国道227线宁张公路上穿梭的车辆掀起阵阵寒风,前夜的飞雪挂满了道路两旁绿化带林树的枝条上,这里便是大通县精心打造的“百里生态文明风景线”的发端。县环保局干部李晓龙指点着两旁的绿化带,说起了这里的“前世今生”:这里是进入大通的门户之一,也是大通的一个门面。以前绿树在半空里架起了长廊,可两侧违章建筑牵手连片,垃圾成堆,纷纷冒出的洗车点使沿线满地泥泞,真正“把脸丢到了明面上”。集中整治后,该拆的拆、该清除的清除、该取缔的取缔……同时护栏、网围栏等举措紧随其后,风景线在荡污涤垢中露出秀美容颜。

  由点及面,一双双环保整治的“硬手”伸向县域内的省道沿线、旅游景区周边乡道,并向老爷山、鹞子沟、察汗河等名胜景区延伸。整治在形成常态化的机制中为“美丽大通”的金名片增加了含金量,美名在外的大通,环保为旅游产业筑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品质之路,为大通、门源、祁连三县“旅游联盟”搭建了向外辐射的舞台,靠着生态环保的链条带出了“真金白银”。

  如果说生态环保为大通的旅游产业注入了活力资源,在域内牦牛山生态治理中,则是找到了生态环保和民生改善的契合点。

  随着大通县国土资源局李海啸等人来到与老爷山隔东峡河相望的牦牛山下,雾霭中的老爷山雪松林立,如在画里。对面陡立的牦牛山少的是“姿色”、多的是危崖,仰望去,靠一个个锚杆固定的防护网在雪后依然可见,仿佛给山体穿上了密密“缝制”的防护衣。李海啸说,以前在山根下依山建房的住户有132户,门前紧靠东峡河的狭长地带就成了这些住户的“垃圾场”。山上的危崖时常崩塌落石,有牲畜或家禽偶尔就在落石下丧命。今年大通县启动牦牛山危崖治理,仅为做这件“防护外罩”,两期工程总投资就达1.3亿元之巨。大通县一手对危崖进行治理、对陈年“垃圾场”进行清除,在长达数公里的山脚、河畔让10余万株各类苗木在这里“安家”。一手牵着山根下不知住了多少年的132家住户,搬进了设施齐全、融入城市怀抱的“光明小区”。在营造一片秀美绿色中,132户居民在今冬就可享受“光明”的温暖,这何尝不是一条把生态环保和民生愿景紧密相连,宣示亲情和希望的品质之路。

  一天的阴冷,到达东峡镇多隆村时,天在转晴中露出夕阳,乡亲们已该忙乎晚饭了。村上空不见“袅袅青烟”,早晚例行的扫除已经了结,许多人家门前的垃圾箱也已清空。在多次采访中已成熟人的村委会主任靳永魁说,县上配的垃圾箱、垃圾车早已用成了习惯,村里的垃圾在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一条龙”处理中,村子越来越干净了,今年又安排了8名低保户作为专职保洁员,既保证了卫生又增加了收入,可谓两全其美。

  离开多隆村时天已擦黑,路上在想,乡村环保是一个重头戏,设施到位,制度约束只是刚迈开步,真正引领乡亲们走上生态环保的品质之路,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萧 柳)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