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创新排头兵

18.12.2014  14:07

        近年来,青海省湟中县人民法院认真落实第五次全国行政审判工作会议精神,将行政审判工作作为推进依法行政事业的重头戏,锐意创新,大胆实践,行政审判工作走上了全面正规化的道路。

                                                协调机制:从失范到规范

        2008年以前,湟中法院十分重视行政诉讼和非诉案件的协调工作。从立案前审查环节即开展沟通协调,并将协调工作贯穿于案件审理、审查的全过程,一度也取得过不错的效果。但由于长期遵循“先协调,后开庭”的习惯做法,通常在事实尚未查清的情况下先行组织协调,从而导致了两种不良现象:行政机关庭前疏于准备,庭上消极应诉,庭后无所作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法院协调上;而行政相对人也对法院的无原则、无立场、无期限的“和稀泥”式的协调颇有微辞、不予理睬甚至对抗抵触——将协调视为“官官相护”的具体表现。协调工作  一度饱受诟病,失去了其积极的意义,陷入了尴尬境地。

        行政协调机制究竟有无出路?湟中法院党组一班人苦苦思索。2008年初夏,他们最终形成了一致意见: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颠覆传统,才能推陈出新!此后,行政审判庭一改旧习,试行“先开庭,后协调”的方法,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由于协调是在开庭或召开听证会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当事人通过法庭调查,对案件事实和自己的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协调起来得心应手,法院提出的协调意见往往能得到两方的认知。

        2008年5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共受理行政诉讼案件91件,其中协调结案71件,受理行政非诉案件112  件,协调结案61件,有效地化解了行政争议。

                                                首长出庭:从被动到主动

        2009年7月,湟中县人民政府采纳湟中法院的建议,率先在全省出台了《湟中县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办法》。为了全面落实行政首长出庭制,湟中法院行政庭经反复讨论,研定了《办法》运行方案:在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时,即约见单位一把手,要求按照《办法》规定充分准备,按时出庭,并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开庭时间;发送开庭传票和出庭通知书时,再次强调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利弊;开庭时适时引导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积极参与法庭调查和辩论,发表对案件的看法;庭审结束后,对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不遮丑,不护短,当面向行政机关指出,并敦促其撤销或变更。对合理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则做好行政相对人的思想工作,同时告知行政机关做好后续工作,尽量减少对抗因素。对具体行政行为虽不违法,但存在一般瑕疵的,建议行政机关引起重视,避免以后出现类似情况;结案后与案件数量较多单位的领导和执法人员进行座谈,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对于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则向行政机关发出司法建议书,要求他们采取措施,认真整改,并将处理结果函告法院。

          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行政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通过推行以上做法,湟中法院自2010年元月至2014年12月开庭审理的27件行政诉讼案件中均有行政首长出庭,四年来审结的70  件案件中,因单位“一把手”的参加,56  件以协调方式结案,判决案件仅有14件。省、市人大和法院的有关领导对此都做了高度评价,认为湟中法院的这一创举,值得推广。

        行政首长出庭制的全面落实,不仅很好地维护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有效地树立了行政机关的亲民形象,同时,对于法院行政诉讼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司法建议:从微观到宏观

        司法建议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之一。多年来,湟中法院也在按部就班地做着此项工作,但由于认识不足、经验不多、动机不纯(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法院考核)、热情不高,司法建议不仅数量偏少,而且质量粗糙,大多针对个案,就事论事,有的论点模糊,说理不清,甚至简单肤浅,隔靴搔痒,起不到司法建议应有的建言献策作用。

        2009年以来,湟中法院及时调整思路,将司法建议作为服务全县大局、促进依法行政的主要抓手,不遗余力地开展工作,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到庭、监督有力,形成了“年初有计划、年中抓落实、年底考成效”的良性循环机制。司法建议不仅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现在,该院的司法建议大多数体现了论点突出、论据详实、说理透彻、有的放矢、切中时弊的特点,而且司法建议的内容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完全摒弃了就案说案的短处,通过个案审理,发现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违法行为和疏漏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司法建议,并跟踪监督,敦促有关行政机关及时整改,同时将整改情况向法院反馈。

        五年来,湟中法院共向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  83条,相关单位均按司法建议的要求,采取了整改措施。这些做法,有效地增强了执法部门的业务能力、全面提升了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年度报告:从表层到深层

        2007年以来,湟中法院每年年终都要向县政府提交《年度行政审判工作报告书》,报告上年行政审判工作情况,全面通报通过行政诉讼发现的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问题成因,提出解决意见,同时总结行政审判工作经验。

此项措施试行之初,为起草《报告书》,行政庭的法官们颇费脑筋,毕竟《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是给政府亮丑揭短,而且要抄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如果措辞失当,可能会给法院和政府的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斟酌再三,他们删减了草稿中“逆耳刺眼”的文字和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问题和不足隐约其辞、仅及皮毛,建议部分也显得平和顺耳、不疼不痒。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第一份投石问路的文本,却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政法委书记在《报告书》上特意作了批示,并要求将《报告书》转发给全县行政机关。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县机关和乡镇都对法院的《年度行政审判工作报告书》给予了正面评价。虽然第一份《报告书》先天不足,但揭了政府的疮疤之后反受到好评,湟中法院行政庭的法官们深受鼓舞。此后每年年初,他们援例向政府建言献策,当然,法官们已不再缩手缩脚,羞羞答答,而是直言不讳、言无不尽。每一份《报告书》在罗列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瑕疵的同时,把分析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作为重点,可以说击中了部分行政行为质量不高的软肋。六年来,年度报告发挥了法院熟悉行政法律的职业优势,为促进官民和谐和政府依法行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非诉审查:从偏听到兼听

        长期以来,湟中法院对行政非诉案件采取的是书面审查方式,审判人员仅通过查阅案卷、询问行政相对人两种简单的方式认定事实、做出裁定,且裁定书中不表述双方的主张,不列举、分析证据,认定事实过于简略,裁定理由失之肤浅,甚至根本不阐述裁定理由,也不查看违法现场,造成裁定书送达后,当事人双方尤其是被申请人心存不满,不配合或阻挠执行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没有妥善化解行政非诉案件的最佳途径呢?2013年初,湟中法院在多次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在该类案件的合法性审查中全面推行听证制度:凡涉及行政相对人重大利益的案件,必须召开听证会,在展示双方全部证据并由对方质证的基础上,充分听取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对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实体处理等方面的意见,分析证据、认定事实,然后做出相应的处理。对于行政机关认定事实清楚、法律适用准确、程序合法、实体得当的案件,认真做相对人的说服工作,争取其主动履行义务。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有瑕疵的案件,敦促行政机关自觉纠错,从而给原告撤诉打好基础;对于经协调达不成协议的案件,则及时做出裁定,裁定书不仅表述双方的主张,而且罗列分析证据、审慎认定事实、充分阐述理由,力争做到事说清、理说透,让两造心服口服,清除执行过程中的障碍;对于行政机关违法的行政行为,则裁定不准执行。

        2013年以来在54件案件中适用听证程序,在审查程序结束后,有48件案件的被申请人自动履行义务,进入执行程序的8件,已有6件自动履行,没有一起案件引发群体性纠纷或信访事件。

        湟中法院将听证程序引入行政非诉案件中,不仅充分保障了行政相对人的诉讼权利,促进了全县的依法行政工作,而且也为人民法院依法妥善处理行政非诉案件找到了一条捷径。

用好红色资源筑牢初心使命省民政厅不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近日,省民政厅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赴海北州原子城纪念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心参观学习,追忆峥嵘岁月,赓续红色基因,丰富学习内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增信走心有新意......民政厅
青海省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
  9月24日,青海省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副省长、省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匡湧主持召开......民政厅
阿更登副厅长调研指导厅系统驻村乡村振兴工作
  10月12日,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阿更登率队深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纳家村,调研指导厅系统驻村乡村振兴工作。互助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国栋,县委副书记赵以鸿到村陪同调研......民政厅
青海省特困人员认定有新变化保障政策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近日,省民政厅修订印发了《青海省特困人员认定办法》,重点对特困人员认定的核心内容,即“三无”的认定条件涉及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完善,进一步扩大了特困人员认定保障范围,细化了特困人员收入财产认定标准等......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