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三江源生态保护的“玉树模式”——玉树生态保护与建设纪实(下)

09.05.2015  15:33
核心提示:   玉树26.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不仅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重要组织部分,同时,这里还生活着28万多三江源牧民群众。他们不仅是玉树草原的主人,更是生态保护的主力军。  三江源头在玉树,三江源核心区

   玉树26.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不仅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重要组织部分,同时,这里还生活着28万多三江源牧民群众。他们不仅是玉树草原的主人,更是生态保护的主力军。

  三江源头在玉树,三江源核心区在玉树,玉树这个国家、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用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建成小康社会,如何走出一条藏区生态保护的特色之路,始终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三江源生态保护的‘玉树模式’,深入推进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玉树州委书记文国栋说。

以绿色感恩回报全社会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这是玉树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于是一个永远的主题。关注生态、着眼发展、通过自身努力建设好新玉树,以绿色感恩回报全社会。

  4月14日,玉树地震5周年。这一天,玉树各族各界因“江源感恩、绿色前行”聚集在一起,整个感恩大道被“绿色”包围。手拿铁锨、身背“三江”之水的各族群众满怀信心地栽下了一片片感恩林。

  从西宁方向,驶过通天河大桥,路边一辆辆小型挖掘机不停地工作着,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市各直属单位的绿化片区清晰划分,一个个已经挖好的树坑,就等栽植树苗。

  如今,玉树市区绿地面积达到430公顷,比震前扩大了整整一倍。州林业局副局长扎西旺加说,采取州市联动,在玉树市区及周边地区分两期工程实施了玉树有史以来发动群众最多、投资最大、引进树种最繁的工程性造林项目,创造了在海拔4000米的三江源腹地植树造林、绿化国土的奇迹。

  从扎西科到新寨村,从巴塘机场路两侧的感恩大道绿化带到市内的两河景观带沿河绿地,3个市级公园、4个社区公园、6个防护林带、再加上一个个庭院绿化区……锲而不舍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玉树干部群众任重道远。

  根据属地化管理,见缝插绿、以绿治脏的理念,只要有空地,就造绿。青杨、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柴丁香、白丁香、暴马丁香、榆叶梅……从年年造林不成林,到造林绿化率逐年提高;从震前单纯造林绿化投资几乎为零,到2013年灾后重建造林绿化一期投资5000多万元,累计达到1.4亿元……今年,仅结古震区计划争取综合造林绿化、配套投资上亿元,这在以前闻所末闻。

  绿色感恩、生态报国,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玉树各族群众满心的责任和担当。而且这种责任和担当已全然转化为斩钉截铁的意志力和全民行动深入人心。

  5年来,玉树各界通过自发的植树行动,共造林绿化378.57公顷,栽植各类苗木235万株,其中玉树市创造了高原林面积增幅5年超50%的“绿色奇迹”。

  如今,玉树群众出行200米就有一块绿地。"绿色玉树""绿色家园"已然成为玉树人心目中的"绿色梦想"!

  登上当代山顶远眺,重生的新玉树尽收眼底。一行行树木伴着河道和公路逶迤而去,一片片绿地装点在新崛起的现代化建筑之间。

  举全州之力保护生态

  在草山、牛羊之外,除了想方设法为群众打造出一个安居乐业的"铁饭碗",更重要的是引导群众在观念上、意识上发生改变。

  4月15日。路边,正在觅食的石羊并没有被我们的汽车声所惊扰;眼前憨态可掬的藏猕猴悠闲"散步";白马鸡三五成群"踱着方步"……这不是电影画面,这是囊谦县白扎林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镜头。

  囊谦,青海南大门,澜沧江上游。在这个玉树春天来的最早的地方,淡淡的绿意温润着我们的双眼。 走进离县城70公里的白扎林场,林子深处不时能看到贴在树木上保护环境的汉藏文宣传公告,当地牧民群众捡拾垃圾的身影随处可见。在林场沿线30公里的路边,每隔不远就能看到装满垃圾的编织袋。这个由43名牧民组成的义务环境保护小组,每年在农闲、牧闲季节,组织3-4次大型环保行动,钻山沟、趟河流,足迹踏遍了整个林场。

  在这个保护小组里,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近80岁,每天最多能捡拾垃圾十几袋。领头人白扎乡巴麦村牧民桑珠说:"我们大家都有一种意识,那就是保护环境卫生,共同维护我们家园。"

  下午三点,尕尔寺下的山坡上,几只石羊悠闲地吃草,丝毫不在意百米外小学里孩子们的嬉闹声。僧人德萨说:"随着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这里的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现在几乎看不到偷盗、猎杀现象的发生,大家都会主动去喂食动物,甚至于动物见到我们都不会躲避。"

  在治多、杂多、囊谦等地,牧民自发组建的近10个民间环保组织,为治理三江源生态、保护野生动物做出了不懈努力。

  从黄河源附近的曲麻莱县200户牧户的调查中得知,每年自然草场退化33.4万亩,目前已退化草场900多万亩。为此,曲麻莱县成立了黄河源头环保组织,成立100个黄河源头环境保护站,草原管护人员达662人。

  玉树州即将颁布的绿地保护法正在修订中。"将宅基地划为绿地,群众毫无怨言,规划绿地是不是永久性绿地却是群众心中最大顾虑。"扎西旺加解释说,为了打消顾虑,州上决定颁布绿地保护法。

  积极担当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争取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中的示范区,玉树自觉扮演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在玉树农牧民中广泛传播,并越发成为共识。"文明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越来越多的生态文明理念进机关、进农牧区、进街道、进学校、进企业、进寺院。"我愿家乡绿起来",成为所有玉树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构建最广泛的生态环保统一战线

  探索源头生态保护的"玉树模式"究竟意味着什么?

  文国栋说,玉树生态保护和其他地区不一样,它是藏区生态保护的特色路子,是最广泛的生态环保统一战线。

  这是在国家主导、政府引导、民间广泛参与的体制下,探索各种类型的生态保护模式。

  这是大力推行协议式保护、签约式保护,正确引导农牧民群众、宗教寺院、民间组织、环保人士、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生态保护。

  每一天的采访,走过的每一处地方,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这里的干部群众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强烈意识与氛围。

  昔日"垃圾城",今日"清洁城"。杂多县——澜沧江源第一县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整治,让这个小县城焕然一新。 环卫工、垃圾车、垃圾填埋场……一些环保理念逐渐走进这个有着"虫草之县"称谓的杂多牧民群众心里。"这几年每年县'两会'提案几乎全是环境方面的,群众也越来越重视环保了。"杂多县环保水利局副局长王建军说。

  去年,杂多县仅环境卫生整治争取投资2000多万元,一次性招聘环卫工人250多名;全县7乡1镇31个行政村,生产生活垃圾实现村收集、乡处理;城镇周边绿化争取资金100万元……这些在这个偏远牧区小县城史属首次。 4月18日,走进杂多县第三民族完全小学,"文明三江源,绿色三完小"石刻字样引入眼帘。"美丽草原是我家"的生态环保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精心包裹了一冬的杨树苗只等暖春的复苏;因修路废弃的草坪经过师生们共同的呵护为校园增添了无限绿意。白天上课,晚上清理垃圾,利用周末时间师生共同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全校98%的学生养成了自觉自愿维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从一个由建筑垃圾包围的援建小学到今天在全州生态环保走在前列,杂多三完校实现了绿色生态的典范。校长蒙玛才仁说,环境卫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一但我们对它造成伤害,我们就无法生存。它如生命一样珍贵。五年级学生才仁忠吉说,扔下的是废纸,捡起的是品质。爱护家园,共创美好明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从生态环保村规明约,到构建新的绿色绩效考评体系--"绿色GDP",再到绿地保护法的修订完善……玉树州正在积极探索生态保护的"玉树模式",努力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生态立州"、"生态玉树"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每一位玉树干部群众的心中。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绿色GDP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拉起了一条条生态"红线"和环保"高压线"。

  感恩、自强、包容、创新……站在新的起点上,玉树正在更好地从生态脆弱的窘境中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