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青海环保做点啥?

18.02.2017  01:03

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净土、手捧一汪清泉、满目叠翠山峦。“十三五”开局之年,青海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保短板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担当,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各项环保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面对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今天的青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家生态安全重要性尤为突出。2017年,青海如何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怎样把青海环保工作放到全国大局中谋划,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

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今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以联动的理念、法治的思维、开放的战略、科技的支撑,统筹推进体制改革、工程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各方面工作,努力提升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重点抓好持续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推进生态环保领域改革、扎实抓好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等10项工作。

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树立和增强“四个意识”抓环保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进可持久的生产力。当前,环境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对环保工作者而言,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树立和强化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具体体现。今年,我省环境保护部门既谋战略又抓具体,既重当前又抓长远,做到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看昆仑山玉珠峰上冰雪覆盖,看鄂陵湖、扎陵湖烟波浩渺、鸬鹚飞翔……而今年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检测体系将进一步升级。在初步建成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基础上,今年,省环境保护厅将优化完善监测网点的布设,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利用卫星、遥感、光波雷达和无人机等监测手段和“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对已建成的青海“生态之窗”进行优化调整,扩展固定观测区观测范围,搭建移动观测平台,提升观测手段,真正实现对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等实时高清视频观测、监控与研究评估。依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发展水平低,支撑能力弱,是长期以来困扰我省环保事业发展的瓶颈。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杨汝坤表示,今年我省将主要在湟水河污染治理方面引进“柔性护岸”“生物矩阵”“生物坝”等生态型治理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方面推广“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技术”“小型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在已有“源清单”的基础上开展动态源解析研究,切实提升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

——围绕“四个转变”抓环保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对于青海,生态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正可谓一脉相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强烈的意识在青海毫不动摇,我们依旧牢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履行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最大责任的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新一年,青海将立足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划分生态生产生活空间。

“围绕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中心任务,培育发展壮大环保产业,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依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抓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农牧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农牧区生态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

按照国家设立统一规范的生态文明试验区要求,省环境保护厅继续选择具有突破性和牵引性的领域及改革举措予以重点推进。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去年工作基础上,对我省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抓紧出台《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我省实施方案,一系列相应的行动开展起来:

6月底前完成火电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年底前完成钢铁、水泥行业排污许可证的核发。

依托国家平台建立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建立精简高效、衔接顺畅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重点实施钢铁、火电、水泥、煤碳、印染、污水处理厂等行业达标计划。

继续强化排污权交易,研究建立环保产业基金,拓宽污染治理投融资渠道,大力扶持环保产业发展。

……

良好的人居环境更是新一年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家园美化”行动方面,按照“巩固、提高、扩展”的思路,围绕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求,结合“碧水蓝天”行动,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安排实施500个村庄的环境整治,年内力争全省实施村庄整治数达到3015个、60%的县实现全覆盖,建立完善环境整治日常监督检查、定期保洁、宣传引导等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和减量化、资源化,在青海湖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地区推广垃圾高温热解处理设施建设,巩固好“家园美化”行动整治成效。

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围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抓环保

悠悠河谷清水流,漫漫草原绿意浓。大自然创造了美丽青海,而美丽的青海更要我们用行动去珍惜和爱惜,防污治污势在必行。今年,环保部门将紧盯国家和我省“十三五”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要求,以环保规划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碧水蓝天”和“家园美化”行动,实施一批重大环保工程,加快形成适应新常态的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水污染防治——继续把湟水流域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抓紧实施新一轮综合治理规划,紧盯小峡桥、润泽桥两个改善型断面和扎马隆、湾子桥、老鸦桥等水质不达标断面,重点抓好湟水干流影响水质改善的扎马隆—黑嘴桥段等关键断面及教场河、巴州河等重要支流的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促进湟水水质继续改善,出境断面Ⅳ类水质比例保持在83.3%以上(其中Ⅲ类水质比例达到30%)。

在三江源地区、青海湖和柴达木内陆河流域,重点推进水源涵养功能维护和面源污染控制,抓好重点乡镇、游牧民定居点等生活型污染治理,实施好良好湖泊保护工程。配合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等任务。各工业园区和工业集聚区在年底前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装置。

大气污染防治——督促未达标城市制定限期达标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管理,建立重点工程季调度制度,指导海东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地方立法的前期工作。强化城市(镇)扬尘综合整治,划定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淘汰燃煤小锅炉200蒸吨以上。针对采暖期污染物排放负荷增加的实际,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原则,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按照国家要求,完成剩余黄标车淘汰任务,加快推进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东部地区要不断强化联防联控和网格化管理机制,特别要把机动车污染控制向重型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拓展,完成136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工程任务。

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农用地、牧草地、建设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完成布点采样工作,确保2018年底前完成农用地详查、2020年底前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对农用地、牧草地、建设用地实施分类分区分用途的科学管控治理,通过对草原土壤实行分区保护治理促进有机畜牧业发展。切实做好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示范区建设,继续推动实施原海北化工厂等5处铬污染土治理和历史遗留废渣安全处置项目。

保护好生态是青海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落实责任,良好的制度和责任体系是关键。今年,我省将通过环境保护督察和综合督查,推动地方党委政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赋有生态环保职能的部门落实相关生态环保责任;通过强化日常执法监管、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强社会监督等措施,推动企业落实排污守法责任。

杨汝坤介绍,我省将继续开展工业园区及涉重、化工、采掘等行业企业环保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查处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等违法行为。各相关地区要强力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做到环境监管执法不留盲区、不留死角。进一步健全污染自动监控管理机制,严格规范排污单位或运营单位在线设施运行,加大自动监控设施现场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和依法处理篡改、伪造数据等弄虚作假违法行为。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充分运用新的“两高”司法解释,严肃追究违法者的刑事责任。加强赋有生态环保职责部门间的配合联动,全力推进综合执法。依法及时公开排污单位环境违法信息,加大有奖举报力度,利用“12369”举报热线、微信平台、网络等投诉渠道,及时查处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曝光力度,形成持续强大的舆论震慑力。

按要求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与化解体系,强化关系公众健康重点领域风险预警与防控,指导重点风险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推进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影响和损失评估,支持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同时,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着力做好“放、管、服”工作,把握环评主要内容,提高环评效能,提升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建设运行的服务水平;推动以“三线一单”为主的规划环评,优化空间布局,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建设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与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联动机制,促进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任务已明确,蓝图已绘就。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环保部门将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攻坚,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以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不懈努力。(张蕴)

视点短评

向绿色发展要高水平的“红利”

加强环境保护,既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力量,也是稳中求进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引撃。

对青海这样一个资源富集但生态脆弱的省份来讲,保护好生态环境不是包袱而是机遇,既是服务全国大局的需要,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想守着“金饭碗”富起来,就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战略、首要责任、紧迫任务,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生态生产生活联动和全社会共建共享,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向绿色发展要高水平的“红利”,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效益,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优美的有机统一。

当前,我省与全国一样,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经济发展方式、增长动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国家对青海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青海推进环保工作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目前,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虽总体保持稳定,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环境对区域发展的约束力越来越强,必须通过环境保护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使环保与经济实现融合平衡,推动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

此外,随着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份量不断加重,社会公众和老百姓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期盼越来越强烈,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活消费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并处于升级阶段,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有些环境问题不仅衍生为社会问题,甚至有可能升级为政治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和运用百姓需求发展的规律,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良性循环转变。

只有准确把握并积极适应这些新形势新变化,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批示指示精神,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来的影响,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工作规律,找准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切入点和两者的结合点、平衡点,既守护好绿水青山,又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才能推动环保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张蕴)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