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述评之三

23.05.2016  10:49

  天蓝、草绿、水清,又是一年三江源最美的季节。

  深感今年的三江源比往年“增色”不少。伴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实施,我省在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步应该值得所有人铭记,因为这一步使我省成为全国首个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全新体制的省份,是我们国家建设国家公园的第一次尝试,是理论和实践的第一次“试水”,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没有成熟的模板,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

  我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条河流流经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向下游供应水达600亿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如何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改变以往三江源生态保护中管理体制不顺、“九龙治水”、权责不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启动实施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发展理念在青海的具体实践  

  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6年4月13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这一刻,众多期许的目光再次聚集到三江源地区,聚集到这方神奇、壮美的土地。

  党中央国务院选择在三江源头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是继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之后,又一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加快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在我省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实现对山水林草湖等自然生态空间的系统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原真性。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如今,走进黄河源头玛多县,黑土滩治理、沙漠化防治、湿地保护等工程使生态安全更加巩固,藏原羚、藏野驴、斑头雁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分别增大到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湖泊数量增加至5050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地植被覆盖率增加11.6%,曾经有“千湖之县”美称的玛多县又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自然生态逐渐恢复了完整性和原真性。

  相对于玛多县,玉树州的生态地位更加突出,长江源、澜沧江源、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在玉树州,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对于玉树州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试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通过资源整合,使权责明确,改变以往‘九龙治水’的困境。”玉树州副州长朱战民说。

   深植绿色GDP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  

  对于青海来说,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我省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

  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地区人口增加,过度放牧,三江源不堪重负,发出“警报”,随后国家开始在三江源地区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二)期工程。为了更好的保护,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而是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三江源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打造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绿色“考卷”。对于年内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地区和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考核评先评优资格。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真正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我省将生态保护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市州考核指标中,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指标由原先的5项大幅增加至10项,实行反向约束考核,内容涉及生态工程、草地保护、耕地保护、林地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保护、节能减排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约束性指标。在玉树、果洛、黄南等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指标不仅细化具体,而且占比均高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等指标。

  同时,我省生态领域首部法律《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青海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资产评估;到制定出台《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八个管理办法》;再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等等。这些无不折射出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并且这种理念已经成为了我省发展的自觉行动。

  让绿色GDP的发展理念深植每一个干部群众心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三江之水滋润华夏大地。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水资源总量增加,十年累计增加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植被覆盖与2004年相比,平均覆盖度增加了5.6%,产草量整体增加了30%。森林覆盖率增加到了7.2%。生物多样性增强,“高原精灵”藏羚羊也增加到了6万多只,杂多县雪豹频现,是玉树州名副其实的雪豹连片栖息地。

   人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探索野生动物保护补偿机制  

  三江源不仅孕育了华夏大地,更是孕育了无数生灵,这些生灵的存在使三江源更加多姿多彩。高原精灵藏羚羊、雪山隐士雪豹、黑颈鹤等“明星动物”在三江源有大片的栖息地,除了这些,还有狼、棕熊等猛兽。如何保护好野生动物,探索出野生动物保护的补偿机制?

  地处长江源头的治多县索加乡,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可可西里的核心区域,全乡有君曲、当曲、莫曲、牙曲4个牧委会,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被称为“野生动植物活的实验室”。

  为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索加乡牧民们自发组织,君曲建立了藏野驴保护区、莫曲建立野了牦牛保护区、牙曲建立了雪豹保护区、当曲建立了藏羚羊保护区……形成7大保护区、64个保护小区的网格化保护模式。

  人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随之而来的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剧增,但各类野生动物侵扰牧民事件频发,与牧民灭鼠灭獭造成野生兽类食物链断裂有密切联系。

  杂多县昂赛乡是雪豹、棕熊、狼等猛禽出没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被这些猛禽光顾过,少则咬死一头牛,多则咬死20多头。去年,牧民丹增搬到冬窝子后,26头牛被这些猛禽咬死。

  曲麻莱县,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境内野生动物数量逾100余种,是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域中野生动物重要繁殖栖息地之一。去年,曲麻莱县共发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案件325起,其中以“狼害”和“熊害”为主,其中最严重的秋智乡报“狼害”案件147起,“熊害”案件22起。

  为此,治多县探索出了为牲畜购买保险,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是受到野生动物咬死,都会得到相应赔偿。而曲麻莱县按照《青海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进行赔偿,仅去年野生动物造成牲畜死亡赔偿案件95起,赔偿总金额163.74万元。

  三江源牧民群众是野生动物保护的主体,更是“主力军”,如何让牧民们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同时保障自己基本的人身安全和利益,这就需要顶层设计,探索出野生动物保护的补偿机制。

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王建军主持
  5月10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水利厅
12.68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全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我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近日省财政厅下达资金12.水利厅
我省完成千余名省管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数据录入工作
  为切实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年度集中录入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