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故事】石家营村的 “植绿人”

21.11.2022  08:50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树坑直径70厘米,深度要达到50厘米以上,按照2米一株的株距开挖,回填的时候先用底层土……”海东市平安区小峡街道石家营村41年党龄的林贤分享着自己多年来的植树经验。他原是石家营村的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义务植树造林,让漫山的绿色唤醒沉睡的荒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俞林贤说这句话使他很受触动,他懂得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他虽然退休了却还是党员,要当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

  说起俞林贤植树的历史村民有口皆碑。这位老支书今年65岁,从1986年上任,连任6届,直到2005年卸任。30多年间,俞林贤始终关注绿化,“村子跟前这座卧龙山,以前没有一棵树,让人看着都心慌,我想要是通过植树造林让大家看到绿色,心里就有希望,过日子都能更有奔头。”俞林贤双眼凝望着卧龙山说道。

  2012年,是俞林贤植树造林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小峡镇党委、政府发出“人人关心绿化,人人参与绿化”的号召,将4月定为小峡街道植树造林重点月,俞林贤开始每年有计划性地上山种树,带领村里的党员到山上待一段时间植树。连续10年,卧龙山造林绿化面积已达到13.3公顷,栽树1万余株。

  那些年,只要去植树,他便以山为家、与风为伴。与村里的几位老党员,爬坡下堰、平整土地、拓宽山路,把卧龙山的每一个角落都走了个遍。

  “卧龙山都是红土,淋溶作用强、矿质养分少、酸性大,虽然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种的树大部分都无法存活。”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后,俞林贤为了提高树木的存活率,着手改变土壤环境。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他种树时先在树坑底部埋上利于树木生长的土壤,并严格按照工序标准挖坑、起土球、运输、栽植、浇水……这样操作下来,树苗成活率明显有了起色。

  每到市、区两级机关单位组织干部职工上山植树时,是俞林贤最忙碌的时候,他担任“现场指导员”,手把手地教大家坑该挖多深,水该浇多少。人们离开后,他还要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去巡查,看看每棵树是不是都种得合格,遇到不达标的,他都要挖出来再重新种进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年来,俞林贤每年有近一半时间都在山上,不辞辛苦地做着修枝、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待这些树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在他的影响下,村民们植树护绿的主动性明显增强。看着亲手种下的树木一天天成长起来,周边绿意越来越浓,俞林贤的心里满是成就感。“我们算是开了个头,绿化还需要后辈长久干下去,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活也会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