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故事】青海:“中华水塔” 万物争荣

01.03.2023  11:41

  

  三江源头 (摄影:陈郁)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报道)地球之巅,雪山高迥,大江初流。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澜沧江“三江之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保护高度重视、念兹在兹,两次视察青海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满掌乡是黄河源区的一个牧业乡,平均海拔4200米,土质多以沙砾为主,腐殖层很薄,生态脆弱。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满掌乡的草场持续退化,大面积的草场成为了黑土滩。

  布东村是满掌乡黑土滩面积较大的自然村,一共有3.8万公顷草场,其中40%是黑土滩。“小时候,我家牧场上的草长得很好,牛羊吃不完。后来,牧草越来越稀,牛羊吃不饱肚子,我们只好把牛羊赶到很远的地方放牧。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草原上的黑土滩就出现了,即便是跑到再远的地方,牛羊也吃不饱肚子。”布东村村民杨色说道。

  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关注黑土滩的治理工作,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果洛州就组织各界群众尝试着在黑土滩上种草。1998年,国家实行“草畜平衡”,有效减轻了草场压力,为满掌乡黑土滩治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因为气候寒冷、海拔高,满掌乡草场上的植被生长期只有短短42天。在这42天时间里,保证人工草场成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果洛州先后与青海大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系,展开了联合攻关。一次次的实验后,科技人员终于发现用披碱草、中华羊茅、冷地早熟禾三种草籽混种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黑土滩人工植被的成活率,这一技术成熟后,迅速在果洛州全境推广。

  

     往日黑土滩如今披上绿装  (摄影:陈郁)

  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勤劳朴实的牧民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果洛州境内的黑土滩上见到了绿色。

  “2022年,我们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累计投资13.24亿元,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退牧还草、重度退化草场治理、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治理黑土滩(坡)、退化草地改良、人工种草154.48万亩,完成国土绿化94.7万亩,全州草原植被覆盖度达62.1%,森林覆盖率达13.5%。”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才让尼玛说。

  2022年,果洛州落实水污染防治、中小流域治理资金6.76亿元,实施玛多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提升、达日黄河干流生态保护修复,和玛多、甘德、久治、玛沁黄河支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黄河出境水质始终保持在Ⅰ类,14个国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和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9.1%。率先在青海省完成149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全方位“体检”和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工作。同时,启动草原、湿地、水等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工作,完成全省首笔草原碳汇开发交易,果洛州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林业碳汇试点地区。深入推进林草长、河湖长制,长江禁捕、黄河禁渔成效显著。第三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和各类管护员工资足额兑现,累计发放资金7.78亿元,全州3.16万户15.49万名牧民群众继续享受政策红利。

  “2023年,为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果洛州将高质量抓好一体保护,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实施好总投资6.69亿元的阿尼玛卿山脉、黄河源水源涵养等生态修复工程,积极争取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果洛黄河源头林草退化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年内完成黑土滩(坡)治理7.5万亩,退化草地改良100万亩,鼠、虫害防治468万亩,国土绿化21万亩。同时,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好投资2.19亿元的黄河干流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投资9879万元的久治县黄河支流桑池河水生态修复项目,高质量推进玛多黄河源水电站生态修复,切实抓好德尔尼铜矿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果洛州副州长周佳告诉记者。

  初春的清晨,扎西东珠像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一样,迈步走向蒙旗草原广袤的湿地。从他的眸子里,你能看到云天、山水、湖草、鸟兽,这是一个牧人眼中的草原,是他心心念念的沃水丰野。

  

  泽曲草原  (摄影:陈郁)

  扎西东珠是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当地牧民,也是河南县众多生态环保志愿者中的一员。

  然而,20年前的河南县并非到处是绿水青山。

  “十几年前,每次到秋冬风大的时候,天空中到处都能看到飞起来的塑料袋,草原上也到处都是。早些年,我们村里还出现牛羊无端死亡的现象,当我们切开它的胃的时候,发现里面塞满了‘白色垃圾’。”扎西东珠回忆道。

  2004年,河南县委、县政府率先在全省实施“禁塑”工作,比国家出台“限塑令”政策还早4年。随后,又相继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明文规定禁止销售、提供、使用塑料袋,向“白色污染”宣战,倡导低碳、节俭、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对牧民来说,草场就是命根子。”扎西东珠告诉记者:“当年听说政府要出台‘禁塑令’政策,我举双手赞成。”

  从此,“保护环境”成了河南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环境卫生整治”成了村规民约。

  “除了每月全县开展的环境卫生整治日,我们还在每月13日和26日自发在草原上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清理转运生活垃圾、水源地垃圾等。现在已经看不到塑料垃圾袋,生态管护员也能减轻一些工作负担。环保宣传比较多,大人和孩子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河南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恩科说。

  近年来,黄南州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和大规模国土绿化,全面落实“河湖长”“林草长”责任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分别由2012年的19.22%、60.24%提升到2022年的29.43%、68.9%,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常年达96%以上,黄河出境断面和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2021年,黄南州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是青海省首个获此殊荣的自治州。

  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下马申村的党支部书记党海伟还有一个重要身份——维新河下马申村段的村级河长。说起河长职责,他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河虽小,但却是村里所有人的母亲河,她也承担着下游的农田灌溉任务,必须要守好家乡河、护好幸福河,这就是我的使命。”

     

  黑泉水库  (摄影:陈郁)

  贵德县黄河大桥  (摄影:陈郁)

 

  自2020年担任村级河长以来,党海伟累计巡河2500余公里,在这500余次的巡河中,他也一点一点摸清了门道。

  党海伟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一座桥上,“这里的河道本身不宽,再加上桥墩拦截,垃圾、杂草等漂浮物容易堆积,所以巡河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河长上岗,守土有责。“过去大家保护意识不强,生活生产垃圾直接倾倒进河里,河水又脏又臭,一到汛期河水上涨,两边的道路和庄稼避免不了河水漫灌的危险,过河的简易桥也会被冲开,村民不得不绕道走。随着河湖长制建设进村入户,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河湖也成了村里的风景线。”党海伟说道。

  在青海,有超过2万名这样的村级河湖长和巡护员日以继夜地守护着河畔的群众,守护着河湖安澜。

  2016年推行河湖长制以来,青海建立了省委书记、省长任双总河湖长的省到村五级河湖长体系,6723名各级河湖长上岗履职,15980名河湖管护员巡河护河,54个河湖长制办公室有序设立,管理范围覆盖全省3518条河流、242个湖泊、203座水库,构建了“党政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河湖管护长效机制。

      【记者感言】近年来,青海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坚持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全面启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河湖长制和林草长制体系全面建立,治理水土流失2480平方公里,青海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如今的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

青海湖北岸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海北藏族自治州实施绿色发展提质行动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全域禁塑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及农产品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均达9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Qhnews.Com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