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柴达木夯实三江源绿色屏障

06.03.2017  18:27
            柴达木盆地是全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青海省荒漠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多年来,海西州高度重视柴达木盆地的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取得骄人成绩,谱写了柴达木盆地生态治理的恢宏篇章。

            防护林建设拉开生态治理序幕。自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来,海西造林速度加快。5年内共造林4716.7亩,林带195条,长度达8.04万米,林网控制面积达6552亩。2000年以来,全州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81万亩,封山育林面积47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投资环境得到优化。

          退耕还林还草打开富裕之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海西州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以保护为主”建设方针,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2000年海西全面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工程、种苗工程和生态一期工程。截至2015年底,全州已累计完成退耕造林种草面积22.8万亩,周边荒滩造林种草面积158.8万亩,封山育林面积83万亩。大力发展枸杞、沙棘种植等生态产业,建设枸杞经济林11.5万亩,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为农牧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防沙治沙工作重塑瀚海绿洲。通过工程治沙、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区域防沙治沙工作已初显成效。2011年以来,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20.58万亩。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1834.03万亩。累计完成投资达10个亿。出台《海西州沙生植物保护条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野生枸杞保护条例》《海西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条例及规划方案。同时,依托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沙区林草植被保护,先后建立6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009.58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6.7%。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5处,面积618.7万亩,有效保护沙区植被。

            矿区环境整治开创高原复绿先驱。2014年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扎实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矿区累计投入各类整治资金20.41亿元,完成渣山治理1702.67万平方米,并全部实施了种草复绿,复绿区域平均有苗数为1383株/平方米,平均有苗率达89.36%。完成公共裸露区域种草绿化64.6万平方米、湿地植被恢复108.52万平方米。矿区植被恢复好转面积达33.5平方公里,占矿区被破坏面积的90.49%。被破坏的植被得到有效修复,生态功能开始系统性恢复,建设发展秩序步入规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