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媒体行:在穿越中捧读大美山川

25.11.2014  14:25
              11月21日 星期五 自柴达木至河湟谷地 晴
  在感受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予心灵的巨大震撼后,更加强烈地感悟到青海“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生态责任。立于“世界屋脊”的青海,要凭借“生态”这个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上走得又好又快,机遇与挑战同在。
  从海拔2000多米的青海东大门到西南端海拔5000多米的可可西里,从平面上跨越上千公里,走过一个个生态环保“驿站”,在对我省生态环保取得的斐然成效,充满欣喜和憧憬中,重新选择视角,让自然地理上的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河湟谷地的数千里山川,从平面走向立体,在穿越中捧读这部“大书”中汇聚的生态环保的“绿色篇章”。
  车出格尔木,沿109国道下行,在深情注视中作别采访一周的柴达木盆地。国道远近,时而连绵的山峦,时而辽远的戈壁。与数年前来柴达木采访不同的是,这里曾经大面积裸露的荒山荒坡,在云杉、圆柏、胡杨扎下脚根后,于苍莽中显化“秀色”。茫茫戈壁、沙丘,在白刺、沙棘、高山柳的映衬下,蕴含一派生机与活力。正是在这片全国八大沙漠之一、全省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环保任务最艰巨的区域,海西州森林覆盖率达到3.4%的数字更为弥足珍贵。而与之相联的是,通过沙化区林草植被保护等措施落到地面,沙生植被在1800多万亩曾经肆虐的沙漠上扎下根须,柴达木由此锁住了“黄龙”的“咽喉”。
  沿途不时闪现的一个个蔚蓝湖泊和倒映其中的蓝天,让人联想到这片土地上,在治理中以非凡之力取得的非凡业绩。以巴音河、格尔木河等6条河道综合治理为“”,一条条以水牵出的景观成为盆地的银色“靓线”。柴达木盆地之所以较前天更蓝、水更清,重要原因是柴达木在招展循环经济大旗的同时,筑起了一条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路径,于不再单一追求经济效益这“一树风景”的同时,拥有的却是“整个的森林”。
  驶过远近闻名的“大水桥”,这里是海西和海南的分界点。虽说只有一“”之隔,进入海南藏族自治州后,因为身环“青海湖”的得天独厚,这里的气候与自然风貌便显出独特的“环湖效应”。
  连绵的草山已经枯黄,却依然泛出浅淡的鹅黄绿,牧草在连年施行的退牧还草中,给了草山“休养生息”的良机,风起时牧草摇曳,在广袤的草原上泛起金色的波光。远处山峦的一片片丛林绿色还未褪尽……对这一区域熟知的同行指着车窗外说,以前因为滥垦滥牧,导致了环湖地区的严重沙化,青海湖也因周边的沙化日渐萎缩,随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在环湖地区的步步推进,不但遏制了青海湖的萎缩,而且青海湖的水量在连年下降中出现“大逆转”,逐年提升起来。
  掠过倒淌河边连片的水凹,前行夹道的树木越来越密,绿意越来越浓,不知不觉间已由环湖地带跃入河湟之滨。已经入冬的湟源峡里依然令人心怡,两侧的山体自上而下被林木覆盖,高处挂雪的丛林更显秀美。也因为这份秀美,自然带出了前方西宁市区的“绿色话题”。几年的工夫,曾经一片荒芜的西宁市南北山已经在“披绿”后,呈现一派郁郁葱葱,山不但绿了,而且有水景、石景,昔日的荒僻处成了今日西宁人的休闲地。文化公园、鲁青公园等一片片林荫绿地,更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这座城市,使西宁人家在公园中,生活在画里。
  进入西宁市区已是灯火辉煌,湟水桥下的河水映着两岸的灯火缓缓流淌,如一条载满绚丽的金练由远而近、娓娓叙说变迁;虽是刚刚入冬,空气中却不见丝毫杂尘、雾霭,透明的灯光在汇聚灿烂中,呈现出众多兄弟城市少有、独属“夏都西宁”的这份清亮与宁静……
  在穿越中披览与捧读生态环保书写的具有里程碑意味的篇章,其中回响着从柴达木盆地、环湖地带、河湟之畔乃至整个青海,向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的“制高点”发起的冲锋号子与高亢的吼声——绿色在前召唤,青海在不甘人后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