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 连线北京】 绘就生态环境“高颜值” 打造国际旅游“金名片”

08.03.2023  08:44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形态各异的丹霞、澈如碧玉的江河,壮阔旖旎的地理风貌赋予了青海独特的自然风光;

  河湟文化的质朴、格萨尔文化的雄浑,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孕育了青海厚实的文化底蕴。

  二者的交相融合,给青海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青海旅游事业造就了更多发展空间。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来青考察时赋予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为青海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青海为全国发展生态旅游、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出的积极探索。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今日的青海坚守生态底线,以“三江之源、生态屏障、国家公园、资源能源”的亮丽名片,用优质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塑造高品质高标准的“诗和远方”,努力打造具有高点站位、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地貌复杂多样、水系密布丰富、多民族交流交融、历史文化灿烂深厚,有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守好绿色“家底” 厚植生态底色

  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生态是青海的根本,更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石。

  玉树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国家公园90%的区域在玉树。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昂赛大峡谷、长江第一湾等特许经营成为展示国家公园建设成果的名片和窗口;三江源水源地入选“中国好水”,隆宝滩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玉树跻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全国无废城市;草原植被覆盖度增长到62.24%,隆宝湖斑头雁由800只增加到1万多只,可可西里藏羚羊由不到2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雪豹增加到1000只左右……

  可见,有效的生态保护不仅改善了自然环境,更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可用资源。

  我省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准体系,落实国家生态空间管控要求,依据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市场潜力,依托山地森林、湿地湖泊、草原荒漠和地域文化等,匠心打造了一批具有青海特色的重点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线路和自然人文为主的生态旅游风景道。

  目前,我省已推动形成了以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大环线为“一环”,青海湖、三江源、祁连风光、昆仑溯源、河湟文化、青甘川黄河风情六大生态旅游协作区为“六区”,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和唐蕃古道生态旅游廊道为“两廊”,提升创建的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区)为“多点”的“一环六区两廊多点”生态旅游发展新布局。

  全国人大代表索南丹增表示,青海的生态地位、地理区位决定着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必须是一个“品质至上、创新至上、体制至上、影响力至上、标杆意义至上”的目的地。要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充分借鉴国际及国内发达省份先进经验,立足国际视野、生态视野、文化视野,依据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市场潜力,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系统保护和利用,匠心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重点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线路和自然人文为主的生态旅游风景道。在全省生态旅游发展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旅游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协作密切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空间布局。

乡村旅游精彩纷呈。摄影:李娜 魏雅琪

  用好资源禀赋 彰显地域特色

  天空之镜、东方瑞士、大地之眼、中国的马尔代夫……近些年,众多的青海景点被贴上网红“标签”,使得青海格外“出圈”,让青海旅游产业发展充分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红利,而这红利得益于青海极富特色的生态景观加持。

  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奇瑰绝美的乌素特水上雅丹、赤壁丹崖的卓尔山……一处处特色鲜明的自然美景尽显青海的生态魅力。

  青海之美,美在生态。生态旅游需要让绿水青山出“颜值”、显“价值”,更需要丰富内涵让文旅品牌可“增值”。

  其中,海北藏族自治州深入挖掘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祁连山大草原为代表的绿色高原生态自然风光、以丰富的民族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民族风情的“三色”文化内涵,实施“泛旅游系统”提升战略,推动传统观光旅游业态跃级为多元化、一体化的高层级业态,精心打造四种不同形态旅游“金字招牌”。

  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上,青海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资源环境禀赋,突出生态安全、高端旅游、健康体验、生物多样性、国家公园、极地保护、摄影爱好者、交往交流交融、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地,推动生态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产品支撑体系。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王国栋表示,我省制定出台的《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为全面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指明了方向。今后,我省应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引领,积极发展省级旅游大环线,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加快打通城市机场(车站)、核心景区、特色旅游乡镇、重点生态旅游景区无缝式连接通道,形成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特色突出、联动发展的“快进慢游”旅游服务体系,让青海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草河湖鱼鸟”共生绘就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摄影:李娜 魏雅琪

  推进融合发展 丰富文旅成色

  近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主动融入国家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谋划提出了打造“土族盘绣”名片,创建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的发展思路,依托独特的民俗文化、生态文化、青稞酒文化、农耕文化优势,促进文旅、酒旅、商旅、农旅融合发展,全县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品牌效应持续扩大,文旅融合实现了从“表”到“里”的跨越。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赋予旅游发展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上,我省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构建共融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旅发展新模式,全面形成生态旅游新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和旅游高地,走出一条全新的、生态的、高质量的青海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青海充分挖掘自然人文生态资源,建设了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街区,创排了一批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优秀文艺作品,逐步构建起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同时,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态教育、生态研学、康养度假、文创产品、旅游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做精做强青绣、藏毯、唐卡等传统工艺文化产业,建设青藏高原生态人文传承高地。

  此外,青海还在完善全省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推动旅游服务国际化、标准化、数字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构建生态旅游品牌体系,创办高水平国际性生态旅游节庆活动,用好交流项目和合作机制,打造数字化、体验式、交互式交流平台,持续扩大着“大美青海生态旅游”的影响力。

  挖掘生态旅游潜力,构建共融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旅发展新模式,把青海打造成令人向往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正在积极探索。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韩文林表示,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要立足省情实际,挖掘本土资源,紧抓文旅转型契机,加快旅游产品升级,拓展旅游新业态,通过挖掘整理青海少数民族民间说唱艺术,“唐蕃古道”“喇家遗址”等考古文化,热贡艺术、河湟刺绣、撒拉尔刺绣等非遗文化,开展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丰富的推广活动、惠民利民的政策,以及文化旅游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推动青海旅游向高质量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