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生态畜牧业“蝶变”升级——省农牧业生产亮点扫描③

22.06.2015  12:05

  青海新闻网讯

  “将草场分户使用、季节游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按载畜量集中管理使用草地资源,按品类集中、分群放养或半设施饲养的现代畜牧业,达到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自成立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已成为全省组织化程度最高、群众利益连接机制最紧密、运行最规范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形成的“梅陇模式”成为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首推模式之一。

  经测算,2014年梅陇村人均收入达1.91万元,比2008年合作社成立初期人均增加1.45万元,增加4.15倍,实现了经济收入翻番。同时,梅陇村草场产草量亩均增产15-20公斤,植被覆盖度提高5%以上,为畜牧业做大做强,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梅陇模式”只是我省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在广大牧区积极探索新常态下草原畜牧业发展新机制、新举措。在全国牧区率先创出并实践了“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牧业资源重组新机制。

  截至目前,全省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牧户11.5万户,占建设村牧户总数的72.5%,牲畜、草场集约率分别达到67.8%和66.9%。其中有38个合作社以股份制方式进行了资源整合。如天峻县将14个股份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建了联合社,一二三产并举,产加销结合,彻底打破了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加快了草牧业转型发展。

  尤其,2014年农业部将我省确定为全国首个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借助这个平台,去年全省牧区六州在完成减畜570万羊单位的前提下,牛羊肉产量仍达到21.04万吨,较2013年增加1.52万吨,增长7.79%,实现了减畜不减产。

  全省入社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98元,比2013年增长14.87%,比建设之初的2010年增长77.2%,年均递增15.38%,远高于同期全省农牧民收入增幅,实现了减畜不减收。

  通过实施重大草原生态工程、落实补奖政策,以及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草原得到有效休养生息。去年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9.3%,牧草平均产量较2010年提高26%左右,退化草地生态功能逐渐恢复。试验区建设已成为引领青海草原畜牧业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4年,全省共组织15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展能力提升示范创建,认定并扶持了其中100个;遴选了100名大学生领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6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广了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在37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开展了有机生态牧场建设。

  一切,为今年全省生态畜牧业继续拓展发展开创了条件。

  据悉,今年我省将组织15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展示范创建,继续扶持10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展能力提升建设、在10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推广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进4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在天峻、贵南、门源等6个县启动草牧业试点,在门源、湟源、互助等4个县开展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创新种养结合的农牧互补发展新路子。

  省农牧厅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的“试验田”,经过一年的努力,目前,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任务基本明确,确定了创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农牧业经营机制、多元化服务等6大改革创新任务。从2015年开始将省级支农资金牧区畜用暖棚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力提升建设、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资金进行整合,整体用于“试验区”试点创新工作。

  目前,我省在总结全国各地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上,确定了试点创新、示范推广和全面提升三个建设步骤。坚持先易后难,优选推广区域,稳步示范推广,促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实现组织化、集约化、科学化、专业化“四化”一体。形成一整套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办法、模式,为全国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