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生态能量 建设美丽家园   厦门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与管理

19.06.2015  10:33

  ◆叶文建 许若昆

  2014年,在全球最美20个城市的评选中,福建省厦门市榜上有名,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城市。

  在厦门,生态文明理念已经融入城市的骨血之中,并成为城市建设的自觉行为,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厦门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顶层设计、家园情结、幸福指数成为关键词。同时,通过厦门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有力地证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必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证明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优美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共获丰收。

   顶层规划设计:  

   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厦门长期以来,围绕生态立市紧抓法律规范与制度规范,力促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定化。

  在顶层设计中,厦门一方面突出了坚决性。

  多年来,厦门坚持生态立市,舍得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加大投入,因而有力地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厦门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和吸引高端企业、高端人才的重要品牌。许多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青睐厦门、投资厦门、参与建设厦门。绿水青山引来了“金山银山”。

  顶层设计中另一方面就是突出持续性。在厦门,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持续、一代接一代去做的代际工程。

  以筼筜湖治理为例,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没有停止过,其中经历了一届又一届的市委、市政府,以顶层设计推动施政自觉,一任接着一任干。有人算过一本经济账,在上世纪90年代,厦门投资3亿元对筼筜湖进行综合整治,生态环境的优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以筼筜湖周边现为厦门最为宜居的住宅区而论,其增值何止数百亿元。

  同时,厦门的顶层设计还坚持制度化和创新。

  1994年,厦门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后颁布的第一部实体性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之后出台全国第一部循环经济地方法规,并先后出台《厦门市海域使用管理规定》、《厦门市海域环境保护规定》等10多部涉海法规,以及《厦门生态功能区划》、《厦门生态市建设规划》、《厦门市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

  紧接着,今年1月1日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正因为夯实了法律、制度规范,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得以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

  干,成为当地政府的施政自觉。

   家园情结:  

   优越的自然环境更适宜居住  

  “家园情结”是生态文明建设厦门模式的另一个关键词。一代接着一代做好生态建设,得益于厦门市民对于这座城市的独特热爱。

  有人说,厦门人有这样厚重的“家园意识”,是优越的自然环境“宠坏”了厦门人。以海岛为核心,以海湾为背景的城市空间结构,适宜居住的优良自然生态环境,厦门山水共存的生态环境基调,勾勒了厦门绚丽多姿的自然面貌,形成厦门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2013年1月4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2013“美丽中国海洋之旅”中国滨海城市和中国魅力海岛名单,厦门入选中国12个滨海城市之一。

   幸福指数:  

   生态建设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  

  厦门的美,总是和“绿色”联系在一起,和花园式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折射出的是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的思考,关于民生的思考,体现的是市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和美好家园的不懈追求。

  持续不断地投入公园、绿地、森林建设,是拓展城市宜居空间、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厦门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环境、产业方面的综合效应也随之提升。

  山清水秀、空气清洁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幸福指数高低的重要体现。

  这是关于厦门的一组数据:社区里就有绿地,步行15分钟就可到公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1%和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8平方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6%……

  诚然,伴随厦门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交通、住房等空间的扩展,还包括了森林、绿地等绿色空间的延伸。

  在厦门,绿化、彩化、美化,作为一项普惠的公共福利工程和重要的民生工程,普遍、持续地在岛内外延伸和拓展。对绿化的注重只是一个侧面,但它清晰地折射出厦门发展的一个思路:长期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维护群众的利益、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

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王建军主持
  5月10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水利厅
12.68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全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我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近日省财政厅下达资金12.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