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察:保水 保土 保生态

24.12.2015  09:48

  “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利部门统筹推进三江源区、东部黄土高原区、西部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等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综合治理等措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公里,为筑牢我国生态屏障、促进“中华水塔”丰沛坚固开启了新的篇章。

  青海新闻网讯 东部河湟流域,昔日荒凉的山塬河谷染满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张扬着建设生态文明的魅力;西部柴达木盆地,网围栏封育区沙生灌木林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原色,闪耀着构筑绿色梦想的光环;三江源区,河流湖泊点缀着广袤的雪山草原,再现出“中华水塔”的迷人风姿……

  

  站在同仁县南当山顶峰,俯瞰林木葱茏的隆务镇,让人赞叹不已的不仅是山下日新月异的藏城新气象,更是凸现在这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结合部那一抹令人心醉的生命绿。“我们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6.6平方公里,在这光秃秃的荒山上栽种了紫果云杉、紫叶梨、珍珠梅等30多个树种,现在116万株树木存活率达95%。”从同仁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胡伟的介绍中,我们可以触摸到我省“十二五”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强劲的脉搏。

  南当山小流域位于同仁县隆务镇西缘,项目区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58.4平方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原先的隆务镇一年四季沙尘漫天,夏天还经常发生洪水泥石流,每年至少有三、四次,洪水从山上冲下来,灌进州中学和州委、州政府的院子里,淤积到街道上。2008年夏天的一次洪水泥石流最严重,街上的淤泥有四五十公分厚,我们经常组织干部职工上街清理!”同仁县退休老干部陈昌明对南当山流域水土流失危害记忆犹新。

  2010年,同仁县整合资金6700多万元,开始实施南当山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林草、工程和农业3大措施,几年来先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6.6平方公里,流域林草覆盖率达到65%以上,达到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目的,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水土保持治理效果,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昔日荒凉的南当山已成为隆务镇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南当山只是我省近年来小流域治理的成功典型,“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和谐人居环境、改进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落实建设资金3.5747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西宁市火烧沟、湟中县共和镇等2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不仅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条件,还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对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我省经过治理的小流域每年拦泥保土1000万吨以上,拦蓄径流0.8-1.0亿立方米,达标的小流域一般蓄水减沙效益达50%-60%,洪水发生率大幅下降,人畜伤亡、毁坏土地、河道淤塞等损失明显减少。

  二

  在我国水土流失五大分区中,我省东部地区属典型的西北黄土高原区,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土壤贫瘠、干旱缺水……这一地区典型的特点是黄土结构疏松、孔隙大、透水性强,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弱,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极易受水力、风力、重力、泥石流、冻融侵蚀和人为扰动,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水土流失不仅流失了宝贵的水资源,也流走了土壤表层肥力较高的土壤;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更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致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成为干旱山区群众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张艳得对我省东部地区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有很深刻的体会。

  据统计,我省现有浅山干旱耕地面积32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0%左右,而大部分旱地均分布在浅山、脑山地区,地块零碎、质量差、高低不平,加之田间道路不畅,土地产出水平与机耕水平低下。

  2014年初冬,上百台挖掘机和推土机的轰鸣打破了湟水北岸干旱山区的宁静,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后拉、湟中县拦隆口、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拉开序幕,大规模机械化施工的场景表明,我省又迎来了集中连片实施水土保持坡改梯综合治理的高潮。

  互助县东山乡上元宝村村民赵国萍蹲在自家的田埂上,满面笑容,眼看着自己劳作大半辈子的坡耕地变成了水平梯田,高兴得合不拢嘴。

  大通县逊让乡八里村农民兰福云说:“我们家14亩地,以前没有半个月根本种不上,自从实施坡改梯项目后,用机械作业两三天就种完了。”

  互助县西山乡蔡家堡流域,通过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使一座座提灌站、蓄水池、渠道及管网与重重叠叠的水平梯田串联起来,依托引大济湟北干渠四支渠灌溉工程构成了一整套干旱浅山区的灌溉供水体系,打造出了“坡改梯+生态造林+交通道路+水利配套”的坡改梯水保治理典型,1.25万亩浅山旱地变为水浇地,治理水土流失10.12平方公里。该县西山乡郭家沟村支部书记郭明世说,经过坡改梯治理后,山绿了、地肥了、气候环境变好了,每亩地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挥手告别“二牛抬杠”和人背肩扛的传统生产方式,迎接农业机械化耕作时代的来临,坡改梯工程的实施为青海干旱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

  据了解,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互助、大通、湟源、乐都等县区组织实施了5批次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使10454.56公顷坡耕地变成了水平梯田。统计资料显示,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东部农业区,水平梯田由治理前占耕地的25%增加到50%以上,林草覆盖率由10%增加到30%以上;人均产粮达到400公斤以上,比治理前提高1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500元提高到5500多元,最高达6000元。

  三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启源之地,每年向下游输送着近600亿立方米的水,称之为“中华水塔”。

  走进治多县广袤的草原,一道道网围栏封育区内,绿绒绒的牧草一望无垠铺向天际。治多县环保水利局副局长王晓琳说,自从长江、澜沧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预防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治多县围栏封育45平方公里草原,封育管护面积达到110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度明显得到提高。

  同样,在果洛大草原,水利部门实施的长江、黄河源区预防保护工程对修复生态环境,遏制草原退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果洛州环境保护和水利局戚庆君介绍说,通过2006年至2012年网围栏草场水土流失和牧草长势观测发现,开展围栏封育效果十分显著,植被覆盖度明显得到提高,牧草产草量增加了33%以上。

  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显示,青海省水土流失总面积高达3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十二五”以来,我省在推进东部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通过采取封禁管护、围栏封育、划区轮牧、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措施,统筹推进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水保生态建设,不断加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力度,促进植被恢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据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2014年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年总拦蓄泥沙约11774吨,年减轻沟蚀量约为11864吨,明显改善了青海湖流域周边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利部门在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二期水土保持项目的同时,还先后开展了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青海省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五年间,全省共落实水土保持建设资金8.7亿元,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2.49平方公里,其中水土保持造林30150.19公顷,经济林造林383.93公顷,种草5153.68公顷,封禁治理57108.03公顷。 “十二五”成为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最大、建设效果最为明显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