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察:还全省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

10.11.2016  22:10

   生态观察

  黄河之于中华民族是母亲河,湟水河之于青海人民是母亲河。

  古人云,湟水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柳拂翠烟。

  今天,漫步湟水岸头,纵目四望,高楼似林,岸柳倒映;夜空灯火之时,清波入帘,风景宜人。

  总结青海近几年来实施“生态立省”、“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的战略实践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湟水河有效治理,是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有力保证和有效途径,是推动绿色发展,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有效实践。

   1

  湟水治污,是全省人民关注的焦点话题。

  青海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确保青海江河湖泊水质优良,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也是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内心深处的呼唤。

  作为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湟水流经我省一州两市八县区,流域面积160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2%,流域承载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省60%以上的GDP。

  然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快速推进,作为唯一受纳水体的湟水河,污染物排放量、种类逐年增加,径流量逐年减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大于河流环境容量,已影响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施湟水河系统性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善湟水河水质,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强烈企盼的大事要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2009年,集中攻坚湟水河治理;

  2011年,省政府作出“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承诺,提出了推行污染物“全收集、全处理、全测控”的目标要求。

  2013年,省长郝鹏指出:“要采取最严格的源头防控措施、最有效的工程处理措施、最强硬的综合监管措施,从源头上加强治理、铁腕治污”。

  2016年初,全省“两会”,省长郝鹏宣布,“十二五”收官,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还全省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承诺取得重大进展。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加快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有效实践,多措并举、攻坚克难,湟水水质在一天天澄澈起来。

   2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湟水河污染的症结在于“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理念上”……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流域污染治理工作,结合治水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湟水河由单一治理向综合系统治理转变的新思路,分阶段有重点地把湟水河污染治理与规划实施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统筹推进。

  针对城市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率低和河道乱采砂、乱倒垃圾等问题,重拳出击,集中力量,以排污口整治、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为突破口,完成730个排污口整治和252公里配套管网建设,全面运行了16座生活污水处理。

  针对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低、标准低的瓶颈问题,克服财力困难,强化技术攻关,以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及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为攻坚对象,实现了全流域污水处理厂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走在了全国前列,总处理能力较“十一五”末提高了37%。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宁特钢等94%的涉水企业按新标准完成升级改造,通过多方努力,联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发,有效解决了青海宜化、盐湖海纳废水处理难题,并且实现了废水中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

  去年以来,经过持续攻坚治理,湟水流域“全收集、全处理、全测控”的目标基本实现,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及中水回用工程,安排实施尾水湿地项目9处共61公顷,安排实施中水回用工程6项,日处理能力达14万吨,随着工程陆续完工运行,将进一步减少入河污染物。

  仅西宁市“十二五”期间,集中整治排污口614个,全市污水收集量提高近1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6.47%;日再生水生产能力达到6.5万吨,再生水回用率达19%。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

  如今,湟水河水质改观越来越明显。今年初,“翠鸟喜迁”湟水河,这是对逐年变得水清、岸绿湟水河充满生机的最有利证明。

   3

  如果说山是城市的灵魂,那么河流就是城市的颜面。生活在湟水两岸的青海人,为保护湟水河,为清洁城市的颜面,恢复其迷人的姿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保护好水源地,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的水,是环保部门不懈的追求。

  近年来,我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加强水源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污染源治理和隐患排查整治,有效确保了饮水安全。

  水源保护,规划先行。《青海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青海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青海省重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十二五”规划》……为水源地保护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全省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11个,地级以下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41个。全省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共37个。

  2014年,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发生后,我省汲取教训对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对存在风险隐患的黑泉水库、互助西坡水源地进行重点整治,这两个水源地也被列为全省生态环境大检查中省级重点督办的33个项目之一。

  召开黑泉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专题会议,成立了黑泉水库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保护区实施方案,强化了应急措施,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着重强化黑泉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管理。

  目前,黑泉水库保护区上下游已建成2个车辆检查站并开始运行,彻底解决了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通行库区带了的风险隐患。

  投资400余万元对黑泉水库周边四个村实施农村连片整治项目,牵头组织开展并强化国省道交通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有效防范了面源污染对水库造成的环境安全隐患。此外,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西宁市黑泉水库水源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林场水源地、海晏县麻皮寺水源地、贵德县岗拉湾水源地等18处水源地实施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保护湟水河是我们每一个青海人共同的责任。正是缘于治理和保护齐抓共管、齐头并进,才有了今天青海人“母亲河”的水清、岸绿、景美。也正是缘于“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不懈奋斗,让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深感幸福。(林玟均夏连琪)

   生态故事

同仁两山绿了

  时值深秋,这一天的清晨与往常一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职工索南才让又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沿着由山脚起始,迂回曲折,消失在半山腰金色林海间的硬化道路,索南才让一路走,一路察看做记录,一路讲述着14年来在浩大的造林绿化工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总结出的经验。

  在他的记忆中,14年前,环抱古城隆务的东、西两山依稀是黄土裸露的荒山,14年后,从东山至西山,从西山至南当山,再从南当山到格拉滩……环顾一座座层林尽染的山头,人们很难想象到这些环抱着金色谷地的山梁曾经的模样。

  索南才让形象地描述出那时的荒凉。“14年前的东、西山就像一个谢顶的垂暮老人,死气缭绕”。

  言谈中,记者跟随索南才让的脚步来到半山腰,这条当初为绿化工程而铺就的硬化路,在开得正艳的波斯菊和已经披上金黄的青杨的夹道相迎下,俨然成为了一条林荫道路,为本就风光无限的林间增添了几分诗意。

  不远处悠悠传来机械的轰鸣声,走上近前,看见十余人正在搭建两间砖房,忙得不可开交,索南才解释道,“以往浇水的时候,每个单位部门用拖拉机从隆务河拉水上山,等这喷灌控制室建成后,浇水就方便多了。”

  喘着粗气,我们艰难地跟随索南才让轻盈的脚步向着山顶爬去。东山顶上。“绿色的大多是青海云杉、油松、圆柏这些常青树,金色的是青杨和丁香,而红色的是山杏,每到深秋,东、西两山就变成彩色的了”,索南才让深深地吸了口清新的空气,望着脚下色彩斑斓的东山说道。

  站立山顶,俯瞰远近景色,彩色的山脊、缓缓流淌的隆务河、耸立河岸的建筑如同一幅油画,尽收眼底,绘尽了金色谷地的绝美秋色。

  晌午,下山到县城后稍作歇息,索南才让又转而爬上西山,这里除了云杉、圆柏、青杨、山杏等隆务本地的苗木外,更有紫叶李、金叶榆等景观植物点缀,走在这片火红、金黄和墨绿构成的风景中,不禁让人心情愉悦,仿佛心灵得到了升华。

  在这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中徜徉时,记者遇到了来“浪山”的东周。东周是西山脚下四合吉村的村民,喜欢闲暇时常到西山散步,这几年来,他与常来巡山的索南才让成为了好朋友。

  “十几年前,春天一刮风,村子里漫天灰尘飞扬,出门的人眼睛都睁不开,一到雨季,山上的泥石流会毫无阻碍地灌进村里的巷道,路都没法走”,东周说。

  “现在后山有了这个‘公园’,村里一年四季都干干净净的,而且,乡亲们在闲暇时也有了个好去处,我还打算在这‘公园’里申请一块地,开一家藏式农家乐呢”,他接着说道。

  同仁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局长才巴今年荣获全国绿化奖章。记者采访了刚从秋季造林现场回来的才巴,他说:“这么多年,我们为绿色付出的辛劳是外人无法想象的,让我们欣慰的是同仁的东西两山慢慢绿起来了。”(公保安加姚斌)

   生态论坛

以水“点睛”建设“美丽青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城市不论规模大小,有水则灵,有水就有城市的繁荣。水滋养着城市,并且凝聚着千古文化。

  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经济、社会到生态环境建设,无一能离开水。城市离不开水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水是城市的命脉,是发展之本。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先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更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迫切性。

  景观娱乐、净化水体、环境调节、水文调节、补充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构成了城市水生态系统。由此说来,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对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生态状况、促进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尽管多年以来,我省在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但从总体看,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水利改革发展,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毋庸置疑,作为青海人民的“母亲河”——湟水河的有效治理和保护,是提升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有力保证和有效途径,是推动绿色发展,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有效实践。

  只有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才能提高植被覆盖率,着力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城市水生态,离不开我们每一个青海人的守护。

  水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该以水“点睛”建设“美丽青海”。(林玟均)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