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青海:锡铁山人视野中的绿色理念

12.08.2016  20:40

  一望无际的苍茫戈壁,炎炎烈日炙烤着砂砾,泛着白色的光,让人睁不开眼睛。突然,目光被一棵生机盎然的白杨树所吸引,树上挂满的五彩经幡在风中飞舞,这个地方被人们称为“一棵树”。

    1  

  这棵树种植于上世纪70年代,是第一批支援矿山建设的一个名叫拜占元的人所种下的。当年他们多次反复种植,终于让一棵白杨树成活,打破了戈壁滩不长树的神话。时光跨越半个多世纪,这棵树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现在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矗立在戈壁矿山。

  “锡铁山,山高沟深,崖峭壁陡,岩石裸露,整个山脉没有肥沃的土质覆盖,也没有花草树木生长,就连它的四周,也都是茫茫的戈壁和干旱的荒原,给人一种荒凉寂寞的感觉。”曾经,有人这样描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锡铁山。

  锡铁山,降水少,蒸发大,年平均降水量只有84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达2100毫米。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人们的饮水要从38公里以外的地方靠水车运输。当时所谓的水车,不外乎是一个有盖子的铁皮大桶,每个矿山员工每天只能够分得两大茶缸,这便是一天的用水,用于刷牙、漱口、洗脸、饮用。洗衣服是一件很大的工程,需要储存很久才能实施,或者等到星期天才会多分配一盆水,用以擦洗身体或洗衣服。人的用水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说种植植物。

  从1956年建矿开始,锡铁山人为改变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在恶劣的环境中,以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面对困境。他们从外地带来树苗、从家乡寄来种子,种下之后像对待稀世珍宝一般时时守候,看它破土、发芽、开枝散叶……人们省下口中的水、节约洗衣的水,细心看护培植。即使这样,树木在这里也很难存活。到上世纪70到80年代,水源管线贯通后,锡铁山开始大面积种植树木,为保证植树成活率,从外地运输种植土,与当地的碱性土混合改变土壤性质,实行单位总动员植树、全家总动员种花,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由此显得生机勃勃。

  经过锡铁山人60年不懈努力,在这片寂寥戈壁上播撒下了绿色的希望。现如今,这里已形成了近5万平方米防风绿化林带,绿化面积占矿区可绿化面积的90%以上,道路两旁错落有致地种着各类树木花草,公园里树木丛生。茂密的白杨林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公园入口的亭台牌坊柱子上写着这样一幅对联“龙亭翠阁戈壁奇观,青山绿水西部锦绣”。

    2  

  其实,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既是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2011年开始,锡铁山分公司着手筹划“绿色矿山”蓝图,侧重从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绿色矿山的建设工作。以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化矿山、绿色矿山为目标,本着资源开发与优化环境相结合、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提高资源开发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同步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七大综合治理体系”,有效治理矿山污染,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仅用一年时间,该公司通过不断梳理各项工作、迅速查漏补缺,投资近2000万元,对绿化工程、废石堆场全方位改造,平整渣场工业场地2万多平方米,使废弃的渣场变废为宝,在根本解决地表工业场地紧缺的同时,也改变了矿区的小环境。 2012年4月,锡铁山分公司被评选为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的荣誉称号。今年8月,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锡铁山分公司被确定为绿色矿山示范点中的先进单位,并在这里召开现场会,这是一种行业内的肯定与鼓励。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是锡铁山分公司的矿山开发理念。跨入新世纪,公司大力拓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不断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循环经济方面逐渐成为领头雁。

  为避免尾矿污染环境,公司投入上百万元对尾矿进行堆坝处理。将尾矿变废为宝,回收硫精矿生产硫酸及红丹粉,解决硼化工业生产所需硫酸;硫酸厂产生的尾渣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等副产品,提供给矿业加工企业选出铁精矿;生产铁精矿产生的尾渣红丹粉用于生产水泥的辅料……如此往复循环,形成了一个产业循环生态圈。

  此外,公司先后开展了铅锌选矿尾矿回收实验研究,分析了锡铁山尾矿中铅、锌、金、银、硫及部分稀有金属有无重新利用的经济价值,对后期尾矿的管理和综合利用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3  

  “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这是摆在锡铁山分公司向治理现代型的矿山企业目标迈进中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该公司从大局出发,以大企业需有大担当的责任意识,积极谋划,找准绿色矿业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全面推进绿色矿山的生态发展。结合自身工作,将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方面工作纳入公司的重点工作之中,并从工业“三废”抓起。

  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不但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首要原因。锡铁山分公司在废水循环利用方面尤其突出。2009年公司投资566余万元实施尾矿废水回收项目,于2010年5月投入试运行,回收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的90%,每天回收废水近万吨,年节约用水成本近700万元。对于产生的井下作业废水,2011年投资190万元建设井下废水储水池防渗工程,通过废水在池内沉淀净化后再次利用于生产、绿化、清洁厂房等,每年可为公司节约新水用量约97万立方米,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不但实现废水不外排的环保目标,而且有效节省了水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该公司“绿色矿山”建设9个基本要求和硬性指标都达到国家相关规定,各项创新工作得到了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矿山企业核查组的高度评价。

  为了防止废石堆场废石污染周边环境,锡铁山分公司对“废石场治理及利用”等问题组织专项攻关。对废石进行再次利用,用于井下巷道支护、铺设道路等,投资2000万元进行废石场综合治理,投资8600万元建设新的尾矿库,保持矿山生态平衡的同时,有效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目前,锡铁山分公司的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达到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

  经过近30年的开采,矿山老化带来的资源品位衰减问题日益突出,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也日益摆上了议事日程。按照实现资源回收利用最大化、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和零排放这个主要标杆要求和国家绿色矿山试点建设的相关规范,锡铁山分公司通过科技创效突破困局。

  公司通过采矿法改进技术的实施,将原采矿法改为有底柱分段空场法,使矿山设计损失率和贫化率分别降低了约4%,并在此基础上,使矿山贫化率和损失率进一步降低,控制在14%以内的国内铅锌矿山最好水平。通过改进采矿工艺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这个传统老矿山不但实现了稳产,而且在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上创下了新高。矿山通过开展小矿体及残矿回采,铅锌回收率分别达到97%和95%,金、银的回收率分别达到28%和70%左右,有效延长了矿山寿命。几年来,仅小矿体及残矿回收矿石量就达到100多万吨,而尾矿回收每年为锡铁山公司增加效益1000多万元。

  2001年开始矿山进行尾矿中硫的再回收,硫的回收量一年一个台阶, 2015年增长到13.33万吨,每年创造经济效益约1300万元;2014年,公司开展提高锡铁山铅锌矿伴生金银回收率工业验证试验研究,通过研究使金、银回收率稳步提高,每年增加利润800万左右。

  从1956年开始正式建矿开采,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矿山人的生产实践,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工艺完善、技术成熟、管理先进、职工队伍技术精良的国内大型铅锌矿生产基地。如今,“绿色”已经成为这个矿山企业的文化,这种绿色不仅仅是绿色的植被,更是企业与员工绿色发展的底线、生命线。(作者:李顺平 花木嵯)

    生态故事  

     山上的树林通水了  

  夏日的湟源,满目青山,一片丰硕。

  7月27日,我们穿行在通往县城北山的简易公路上,汽车在曲折的路中盘旋,山下的药水河翻腾着细碎的浪花,一路向东。

  “过去林业人给树浇水,都是提着20多斤的水桶浇,或者是靠天下雨。如今我们林业人再也不用为新栽的树苗发愁了,因为现在的浇灌设施逐渐完善。”站在拉沙沟西坡上,湟源县林业局副局长祁伟指着面前葱翠的大山,向我们介绍着育林的成果。

  放眼望去,一排排油松、云杉、沙棘等树木,疏密适度地长在山间。“2005年的时候,这片土地上只能栽种沙棘、柠条等抗旱能力强的灌木,还有少量的榆树和杏树,其他植物在这里根本无法成活。如今,这里栽种了不少阔叶树,例如杨树、柳树。这些树种都需要大量的水,要是没有先进的灌溉设施,哪里有现在这么绿啊。”祁伟说。据了解,去年,湟源县南北山绿化项目纳入了西宁地区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借此东风,湟源县组织实施了茶汉素、和平等5个提灌工程,其中包括泵站7座,蓄水池132座,道路154公里。这些工程可控制灌溉面积为1666.6公顷,

  今年7月初,湟源县历史上第一个林业灌溉工程项目——西宁地区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湟源县2015年度灌溉设施建设项目茶汉素提灌工程历时9个月后全面通水运行。

  祁伟说,湟源县城的南北山绿化纳入了西宁地区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范围内,各方面的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起来,这对全县的绿化造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举个例子来说,原先修建的蓄水池,只有简单的储水功能,没有配套的管网设施,给树浇水,得靠人背、靠车拉。目前,每一项提灌工程,包括提灌站,还有蓄水池、排水栓、阀门井的配套,足以确保造林绿化后期抚育管护工作。

  踏上山路,沿途还看见一道道水渠和一座座蓄水池。吴永魁和妻子正在铺设检查井周边的路面。“这个检查井的功能就是控制林业灌溉用水总量的阀门。”家住申中乡河拉村的老吴,家中有0.67公顷的土地,种着大豆、小麦、菜籽等作物。老吴说,现在的庄稼和山上的树木都长得比以前好了,因为林业和农田灌溉有了各自取水的渠道,现在林子浇水不跟庄稼抢水了。(作者:刁永萍 苏丽萍)

   生态论坛  

     愿绿色奇迹永续  

  从种活一棵白杨树,打破戈壁滩不长树的神话,到如今已形成近5万平方米防风绿化林带,这是锡铁山人经过70年不懈努力,在戈壁上播撒下绿色希望,改变锡铁山面貌的一个写照。在这片绿色背后,更加深刻的是锡铁山人用节能、环保、循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书写绿色矿山的建设成就,不断创造绿色奇迹的行动。

  事业常成于坚韧。创业之初的种种艰辛没有使锡铁山人退却,反而激发了他们“与天斗与地斗”的豪迈品格,塑造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带着这样的精神力量锡铁山人在恶劣的环境中,成功地杀出一条“绿路”,创造出人类在寂寥戈壁的生存奇迹、发展奇迹。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会遭遇挫折和坎坷,只有科学筹划、用对方法,才会离目标距离更近。依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矿山开发理念,这家公司大力拓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不断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循环经济方面逐渐成为领头雁。对环境保护有着深刻体认的锡铁山人,更加积极落实建设绿色矿山的方针、政策,将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开源节流、高效利用、创新体制机制,改变矿业发展方式,创造了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达到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的发展奇迹。

  横下一条心,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是事物发展破局的有效途径。锡铁山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尽管解决问题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他们没有得过且过,而是立即行动,因为他们懂得此时的付出,会换来以后更大的发展。锡铁山人的这一决定是明智的,获得预期回报的他们,更加理智地意识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明确了未来企业与员工的“绿色发展”的工作方向。

  省委书记王国生日前强调,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战略、首要责任和紧迫任务,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开放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做出新贡献。愿环境保护理念深植于锡铁山人,让戈壁上的绿色奇迹永续!(作者:赵睿)

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王建军主持
  5月10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水利厅
12.68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全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我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近日省财政厅下达资金12.水利厅
我省完成千余名省管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数据录入工作
  为切实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年度集中录入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