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的养分滋润团结之花

07.04.2016  10:07

  西宁市兴海路街道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合了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18个民族的群众,总人口达44000余人,而这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

  每次走近兴海路,便能感受到这里充盈着生动的现代氛围,弥漫着浓郁的和睦气息,激荡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

  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中,兴海路街道党工委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示范街道”列为2015年的重点工作,集中推出了协调联动、交流认知、交往交融、爱心传递、社会合力、资料整理等六大板块三十项活动,紧紧围绕“幸福社区,幸福家”的愿景目标,实实在在地为大家办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

  3月21日,记者在兴海路街道办事处门口见到了辖区居民陈荷萍。50岁的她退休后,经朋友介绍,来到兴海路街道市民文化中心夕阳红艺术团跳舞。陈荷萍说,在这附近,谁都知道这里,像她这样,退休后还能免费来舞蹈室学习舞蹈的朋友就有好几个。

  问起原因,陈荷萍说,兴海路街道办事处为大伙提供免费的开放阵地,积极为百姓搭建舞台,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在艺术团里,我能感觉到大家都非常有毅力、有恒心,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乐,活出了自我。

  包括陈荷萍在内的兴海路居民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这里之所以欣欣向荣,这里的人之所以幸福,其根本原因在于厚重的文化渊源形成了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共同传承的理念。街道办事处紧紧抓住街道特色文化这个着力点,多措并举,给辖区居民带来了巨大好处。

  在布局整齐的兴海路市民文化中心,记者被一块写着“舞韵艺术工作室”的标牌所吸引,走进去一看,地板洁净,镜子、把杆、播放设备一应俱全。夕阳红艺术团的舞蹈演员们正在排练舞蹈《撒拉尔罕》。

  艺术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市民文化活动中心自2014年12月成立以来,积极为百姓搭建才艺展示平台,组织中心各社团与辖区单位、干部群众、中小学师生参与书画、舞蹈、摄影、阅读、朗诵等活动,为地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说到文化交融的成果,街道办事处人大代表联络室负责人碧涛说,近年来,兴海路街道办事处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了“六湟”群众文化系列平台,得到了各民族群众的大力支持,这也是交往交融板块中最重要的内容。

  每年的春节前,一场以地方民族曲艺欣赏会为主要内容的“湟音茶宴”,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河湟文化的滋养;

  每到五月份左右,“湟岸春色”文艺汇演会如期和大家见面,汉族和少数民族同胞一同站在舞台上倾情奉献;

  已开展了12届的“湟滨睦邻”街道邻居文化节,不仅发掘了家庭特色文化,还以此为平台,表彰大众评选出的“好邻居”、“身边的好人”等。

  “湟水记忆”活动则是在金秋时节,组织辖区各族群众去寻访古城遗迹,感受古城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正做到增添居民民族自豪感,增加市民共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信心。

  办事处把历史沉淀流传下来的大批童谣整理成《湟水童谣》手册,印发给辖区学校和居民楼院的群众,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此外,办事处还决定修建“湟韵诗墙”,传递更多的民族团结正能量。

  二

  “生活在这就能感受到一股活力的气息,我们能创造生活,更乐于享受生活。”说到文娱活动的开展,热爱舞蹈的怀丽珍脸上透着自豪的神情。

  是啊,不论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足以看出兴海路地区在文化交融与传承方面的用心所在、收获所在。

  如果说,搞好民族团结,发展是基石,那么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文化的交流,改善民族关系,以交往增进民族感情,以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果实就会越结越多,越结越大。

  碧涛说,“六湟”地方特色群众文化系列平台的搭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称赞,强化了各族群众在“共同文化”高度上的交流与交融。不仅如此,辖区群众还积极参加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知识竞赛活动,听相关的讲座,争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明星……

  兴海路地区是湟水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基地,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在湟水文化的哺育滋养下,形成了和睦相处的理念。

  周青霞是一名来自甘肃的回族居民,她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现在她在青海银行上班,每到周末,她的家里总会有很多朋友来做客。

  她们的房子是两室一厅的简单户型,在几盆绿萝的映衬下,显得清新自然。客厅北侧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她们一家人和邻里及朋友的照片。她说,来家里做客的街坊朋友喜欢我的性格,喜欢我养的花,更喜欢我亲手做的花花馍馍,她也愿意和大家一同分享制作的乐趣。

  “因为好客,所以快乐。”周青霞一直以来都这么认为。

  如今,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意识到要想创建幸福美好的家园,共创民族团结是一项永不可松懈的工作。

   紧密团结甜蜜生活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因为紧密而甜蜜,这是怎样醉人的图画;像葡萄藤那样紧紧缠在一起,为了甜蜜而紧密,这是怎样温馨的追求。湟源县和平乡和平村村支部书记冶间措说,越团结大家日子越好,日子越好大家越团结。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当今青海到处盛开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的原动力,展示高原儿女一直以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原生态。

  沸腾的群山环绕精彩的事业,日月山下的湟源只是青海一角,本报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这一个角落就足以彰显高原之上各族群众新时期矢志不移追求民族团结进步、义无反顾维护和谐发展大局的自觉、自信和自豪。日子过得越甜蜜,团结就会更紧密;和谐越是深入人心,进步就会生根拔节;稳定越是人人发力,发展就会日新月异。青海大地,无数“湟源”的生动实践印证这一颠簸不破的真理。

  冶间措说:“汉藏一家亲,每个人想的都是做点实事,保护好我们和谐的成果。”他的话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手牵手,和谐发展心连心,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每个人对“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高度体认,对“你若出手,便会精彩”的现实努力。他的裹满泥土芳香的话提醒我们,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来不是“袖手心性”的空对空,而是全省上上下下每个人、每个团体实实在在的创造和作为。为了甜蜜而紧密,我们责无旁贷。

  村民罗延青说,“大家都在一起干活、一起致富,团结还来不及呢,哪有时间去闹矛盾啊。”他的“团结”就是凝神聚力,就是想方设法,就是时时处处。他的言语应了一句老话: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改革再出发,精神最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近年来,正是“横下一条心”,憋足一股子气,有苦不怕苦,知难不畏难,我们才能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进程中一次次化难为易,才在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迈上新台阶。时不我待,咬定青山不放松,循序渐进有韧劲,湟源各族群众深知久久为功的宝贵,用智慧和耐心把无数如涓涓细流的“小和谐”汇成似湟流春涨的“大团结”,只能点赞——甜蜜的日子就该这样过。

  湟源县城关镇回族小学校长张世斌说,“民族团结教育应该走进课堂,民族团结应该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这是珍视今天美好的共同心声,更是守望明天奋斗的卓识远见。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让青海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意识永驻各族少年儿童的心底,让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在他们的心灵里播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种子,这是清醒的抉择,这是现实的召唤,我们因此会有“关于紧密与甜蜜“、“团结与梦想”更加富足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