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的“机器总动员”

03.07.2019  09:57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一)

  6月27日,记者一行前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贝寺村,在县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研究试验基地,虽然天空飘着淅沥小雨,但来自我省基层农机推广站的技术人员依然兴致昂然,脚下的泞泥丝毫未能阻挡他们在田间地头的技术交流……

  这里正在举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田间日实训活动。为了更好地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推动我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绿色环保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省农牧机械推广站在大通、湟源、互助等地举办,组织全省各地的有关技术人员到实地学习相关机械化生产技术。

  马铃薯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省调整种植结构中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全省种植面积达到8.67万公顷。近年来,各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陆续引进、研发不同模式下的马铃薯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以及收获、残膜回收等机械。经过几年的推广,农机具得到大范围应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以马铃薯机械生产服务为主的专业合作社、服务队、作业大户快速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式机械化服务等方式,开展马铃薯机械化服务作业,全省马铃薯机具保有量逐年增加,马铃薯机械化进入较快发展时期。

  眼前的100亩(一亩≈0.067公顷)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田,相对传统马铃薯种植生产来看长势更喜人,据了解,试验田采取“深松联合整地+垄膜播种+机械上土+高效植保+机械化收获+残膜回收”的丘陵山区马铃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节本增效的同时减少劳动用工,生产技术进一步升级。目前已完成示范推广面积1万亩,并示范推广了“机械化耕整地+垄膜播种+机械上土+机械植保+矶械化收获+残膜回收”的技木模式。

  据大通县农机推广站高级工程师阿吉林介绍,这块试验田已形成了适宜大通地区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采用深松联合耕整地机具和覆膜播种机具联合作业,深松整地、腹膜播种、高效植保、机械上土等农机化技术得到全程全面应用。同时,大通县还将生产技术进行实地操作,培训更多的合作社和农户,将马铃薯机械化生产运用到更大范围。

  (二)

  近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覆膜油菜以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为契机,借鉴“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机械化覆膜油菜栽培技术,彰显农业特色。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东丹麻村深松整地油菜机械覆膜播种集中连片示范点,1000亩油菜机械覆膜地,田间的油菜花长势旺盛。油菜田里,蓝色和黄色的粘虫板渐次分布,粘虫板上布满了各种有害的虫子。这个就是黄蓝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量,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让农产品更安全,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油菜机械覆膜播种采用的是黑色地膜,一方面可以起到增温保墙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抑制杂草生长,有利于油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和机械覆膜播种的集成技术可使油菜作物增产50-75公斤/亩。”互助县农技推广站站长祁顺介绍到。

  据了解,机械化覆膜油菜栽培技术通过全程机械化覆膜、配方施肥、生物防虫等技术,有效降低劳动成本,增加土壤温度和水分,提高土壤养分吸收,抑制杂草,从而使油菜前期生长旺盛,后期多分枝,提高油菜产量。在青海省农机推广站“许振林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许振林看来,覆膜油菜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抗旱防冻、增产早熟的功效,可有效错开收割油菜与收获小麦在农时上相互冲突的问题,在互助县农作物热量不足的脑山地区有广阔的推广空间。

  记者了解到,2019年互助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任务为12万亩,以大型拖拉机及配套深松整地机为主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有42个农机服务组织参加,投入的深松整地机236台(套)。而采用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可以在完成土壤深松的同时粉碎地表的秸秆,使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

  我省相关经济专家算过这样一笔账: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的实施,让每亩(0.067公顷)节本增效合计80多元,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带动实施面积3333.33公顷,能增收节支435.4万元。同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播种功效比人工提高5-10倍,收获功效比人工提高50倍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019年,省农牧机械推广站在湟中、互助开展地膜油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对地膜油菜生产机械化全过程进行测试和数据采集。针对地膜油菜生长管理期进行穴出苗数、植株高度、植株叶片数、植株直径、株距、行距、膜上杂草密度、膜下杂草密度等采集数据,制定适合我省实际的地膜油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范。

  此外,据许振林讲述,通过技术攻关,改进研制了适用于地膜油菜的中耕除草机,通过田间作业测试,作业效果良好,该项技术的生产应用进一步完善了地膜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对于促进我省地膜油菜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

  湟源县地处我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结合处,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

  6月27日,在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记者看到一处高山环抱下的草原,绿草如茵、云海茫茫,风景环境极其优美。

  负责经营这片草原的是湟源绿晟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2019年流转2000亩土地,依托“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项目”,以甘农2号小黑麦和青建1号饲用豌豆混播1200亩,燕麦与青海13号蚕豆混播800亩,开展优质饲草混播技术推广项目试验地。

  湟源绿晟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生录介绍,合作社与三江一力农业有限公司及养殖场以每吨330元的价格签订了饲草订单,预计年产鲜草400吨,实现销售收入145.2万元,利润达60万元。同时通过饲用豌豆的生物固氮作用,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综合产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据了解,湟源县自2015年粮改饲项目实施以来,在完善“湟源模式”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进规模化经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订单草业。目前,湟源县共有饲草加工省级龙头企业2家,开展饲草青贮加工的养殖企业58家,种养殖大户29家。2018年青贮加工饲草达15万吨,饲草利用总量达60万吨,特色比例达到了87%,2019年全县种植饲草11.58万亩。

  “燕麦的可消化纤维,在牛羊养殖、特别是奶牛养殖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据这几年科技研发成果披露,在奶牛饲料里添加一定比例的燕麦饲草,在提高乳制品品质的同时,会明显提高产量,这个结论也得到国内很多大型乳企的认可。我们现在有两条生产线,两条集成技术,一条是青储全程机械化的技术,就是在燕麦的现蕾期,也就是燕麦饲草在鲜绿的时候,进行收获,并进行青贮加工;第二条是青干草的调制全程机械化,就是在收获完了之后,经过压扁调制,摊晒、捡拾,快速干燥之后,进行打捆,运输销售。”许振林介绍。

  “那么,我们燕麦的品质通过什么方法来保障呢?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种子、收获的时间和收获的方法,而收获方法是其中最重要的。只要解决好了收获方法,我们燕麦草的品质同样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完全可以替代进口的产品。”许振林认为。

  目前,由“许振林创新工作室”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联合研发的“自走式割草调制机”,是牧草收获中的关键机具,专收燕麦,是替代进口割草机的有益尝试,属国内首创,填补了我省牧草产业机械化中的空白。

  “单凭牧草这一块来讲,青海的综合机械化程度在全国已处于领先水平,我们所使用的机具也是我省目前推广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的农业机械。饲草产业如果真的发展起来,不亚于像马铃薯规模一般的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很大,可以为我省的畜牧业保驾护航。”许振林坦言。

  为提升牧草生产中机械化对产量的提升作业,湟源县农机站积极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化植保技术、饲草裹包青贮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加大无人机植保技术的推广。通过多次的无人机培训及现场演示,湟源县西岭台村及申中村的2个合作社已开始使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

我省举办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田间日活动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为推进发展主要农Qhnews.Com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