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学校:最受农民欢迎的培训

27.05.2014  10:54
核心提示:    “想学什么,就教什么,一切都是农民说了算。这种传带式培训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让我们直观地学到田间操作和管理技术。”说起农牧民培训,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代同庄村

    “想学什么,就教什么,一切都是农民说了算。这种传带式培训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让我们直观地学到田间操作和管理技术。”说起农牧民培训,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代同庄村农民王得明直言,“还是农民田间学校好。”

  农民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一种“以人为本,能力为先,自下而上”的农民素质教育模式。是以“农民”为主角,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牧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一种农牧业技术推广平台。是引导科技要素向农村聚集,全面提升农牧民综合素质的基本策略。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朔北藏族乡是一个以露天蔬菜种植为主业的老菜区,年初全乡按照当地农民的意愿,以栽培、育苗、病虫害防治、田间精细化管理等技术为内容开办了新一期农民田间学校,吸引王得明等规模种植大户踊跃报名参加学习。

  “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已外出务工,种地搞养殖的只有“3860部队”,针对留守人员文化层次低的实际,在培训设计上以解决学员遇到的问题为主,将理论与实践操作大部分安排在田间地头,一个课时结束,学员们都能掌握所学技术。”5月中旬,正在田间跟踪指导的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王文清说。

  据了解,自2010年底,我省第一所农民田间学校试点班在大通县极乐乡深沟村开班,之后省财政将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的经费列入了专项经费,在突出“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每年将开办50所农民田间学校。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7个县市区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数量达到238所,辐射带动了5万农牧民采用新技术,使农牧民学习科学知识和运用生产技能的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这其中有蔬菜班、杂交油菜班、大蒜班、养殖班、大樱桃班等,分别凸显出了以村为单位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栽培技术的培训,从良种选择到科学育苗,从防病防虫到产品上市,实现了蔬菜种植从粗放到精细化的转变,效益显著。仅温棚育苗一项就给我家节省了4000多元。”以前王得明流转的200亩露天蔬菜年收入能达10万元左右,今年在乡镇技术员的指导下,蔬菜长势更好,如果市场没有大的波动,增加两三万元收入不成问题。

  田间学校通过互动式零距离培训,使广大农牧民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更新了种、养殖观念,提高了管理技能,增加农牧业收入。同样受益的还有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农民薛青村,田间学校把母猪饲养管理技术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培训后,仔猪发病率、死亡率降低,养殖效益明显提高。学员周福林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饲养,现饲养母猪2头,育肥猪6头。

  据乐都区农牧部门统计,全县培训前仔猪的发病率为31%、死亡率15%,培训后利用科技知识、改善饲养管理条件,仔猪发病率降低到22%,死亡率降低到12%,仅此一项每头母猪比培训前多盈利400元左右,培训效益明显。

  今年年初,乐都区碾伯镇七里店村农民徐有林承包了1500亩荒山荒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使荒山荒坡早日披绿,他闲暇时购买了好多农业种养殖的书籍自己苦读。听说邻村的田间学校开班,徐有林托人为自己报了名,学习樱桃种植和家禽、牲畜养殖技术,把学习技术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捷径。

  如今,在乐都、互助等区县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就能实现增产增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很多农民在谈起技术培训时,因自己无法参加而感到遗憾!希望农牧部门多开办这样的培训班,让技术人员走进自家的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技术。

  “经过培训的学员将学到的技术渗透到自家田地和养殖方法中后,明显的效益引来了周边村民的兴趣。通过农民间特有的观摩学习形式,一户学员能带动周边二三十户农民使用推广新技术。”省农牧厅科技处副外长毛建梅介绍,这种“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模式,构建起了以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将有效解决技术推广中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让农民在庄稼地、牲畜棚里获取知识,从而达到科技真正入户,成果转化服务农牧民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