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青海重任在肩——访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委书记、厅长姚宽一

08.07.2017  20:21

7月7日,对于青海人来说是激动人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自然遗产地。

7月2日开始,在波兰开幕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牵动着青海人的心,大会审议了34处申遗项目,青海省的可可西里和福建省的鼓浪屿在列,分别申请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时至今日,申遗成功,青海人民在喜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世界遗产保护的重任和压力。

“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委书记、厅长姚宽一说。申遗的过程,是对可可西里进一步深化保护的过程,可以唤起更多人关心和参与。这也是青海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用“四个转变”新思路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的有力措施和重要体现。

申报世界遗产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家乃至全世界、全人类极其珍贵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世界遗产已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申报世界遗产,可以使文化与自然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得到宣传,从而使遗产能够得到全面、长远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遗产资源,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在全世界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遗产的申报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我国现有的世界遗产项目,在地域上,东部地区相对较多、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在类型上,文化遗产相对较多,自然遗产相对较少;在自然遗产中,名山大川等景观类项目相对较多,湖泊湿地类项目相对较少。

青海省是资源大省,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可可西里、昆仑山、三江源、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年保玉则等自然景观资源珍贵、稀缺、典型,独一无二,国际知名度高,资源潜在价值大,保护完整。可可西里遗产地是中国目前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这里既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又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是独有的珍稀和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

尤其是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也为开展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我省藏区社会稳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地区发展也有利于推动申遗工作。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战略。青海作为丝绸之路南路通道,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和文化特色。我省申遗成功,无疑将会推动这一战略的尽早实现。(魏金玉)

江源评论:申遗不是目的 保护才是根本
  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代表经过审议人民政府
青海水利水保部门助力可可西里申遗工作
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它西与西藏相接,南同格尔木唐古拉乡毗邻,北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连,东至青藏公路,总面积4.水利厅
我省生态环保新答卷申遗成功
  连日来,“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已成网络热词,西宁市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