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省两会·民生画卷】“东西”携手让城乡百姓踏上幸福路

19.01.2023  07:34

转盘式挤奶设备。湟中区西堡镇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月14日凌晨7时许,天刚刚擦亮,在西宁市湟中区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内就看到生产厂长赵福成忙碌的身影,虽然一夜未眠,但他内心却很激动,因为当天就要启动50位转盘式挤奶设备。

  “这个设备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挤奶设备,不仅能大大提高效率,还可监测每头牛的基础指标及鲜奶各项营养成分……我们盼望了很久啊!”赵福成感慨道,这一设备“落户”西堡镇得益于东西部协作。

  2021年6月,新一批东西部协作干部在南京集结出征雪域高原,他们立足“西宁所需、南京所能、优势互补”,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开启了新时期“宁宁协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青藏高原的乳牛养殖场是什么样子?还是传统方式散养?从栖霞区到湟中区挂职,担任湟中区委常委、副区长的徐宁不这么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青海的农畜产品生产也可以走在前列。”

  怎么变?栖霞区分两年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6000万元,同时统筹中央衔接补助资金、企业融资自筹、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金,最终,总投资1.2亿元的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建设项目正式落地。这不仅是南京市投资体量最大的东西部协作项目,也是西宁市单体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项目。

  搭乘东西部协作的“东风”,西堡镇因地制宜,借鉴东部地区奶牛养殖经验,率先改变奶牛养殖场内配建室外运动场的传统模式。同时,从国内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南京卫岗乳业引入先进技术手段,致力打造省内乃至整个西部最先进的乳牛养殖场。

  冬日午后,阳光暖暖,走进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基地,耳边传来阵阵牛叫声。

  “现有1200多头奶牛。”西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商志刚介绍,数月前,一批进口荷斯坦奶牛从新西兰“漂洋过海”,“住”进西堡镇宽敞的标准化“宿舍”。

  牛舍里,每头奶牛都有一个黄色的耳标,“耳标相当于它们的‘身份证’,通过这个我们可以掌握每头牛的实时数据,实现生产全过程智能化、信息化控制,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赵福成说。

  “以前,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挣钱,现在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大家都希望能一直在这里干,把日子越过越‘牛’!”西堡镇葛一村村民李延其说。“从引进奶牛到扩大养殖规模,稳定年销售收入为5000万元。并通过订单方式带动500余农户种植饲草267公顷,户均增收4000余元。”商志刚说。

  南京有情怀,西宁有胸怀。两地积极拓展协作领域,增进各民族情感交流,加快携手奔小康步伐。

  “政府工作报告勾勒了新图景,大家信心更足了!我们将继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将土地、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都有效整合起来,助力更多‘青味’走四方闯市场,以产业发展促振兴。”谈及未来,商志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