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加画家章金生绘风雪牡丹开画坛新风
中新网温哥华3月19日电题:旅加画家章金生绘风雪牡丹开画坛新风
中新网记者徐长安
章金生的画室里挂着一幅画,题款首句写的是“好汉落牙和血吞”。画面中一簇绽放的红牡丹被雨打风吹,几近香消玉殒,但依然凌寒傲霜、倔强坚强。看惯了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人,乍见这样的画风难免惊诧。但方家言说,此种牡丹中国五千年来无人画过。
受教张大千
旅居温哥华20多年的画家章金生有着显赫的中国画的家学渊源和师承传统。慈母邬桂芝是其启蒙老师。台湾曾发行一套四款“京剧脸谱”邮票,全部出自邬夫人的手笔。章金生7岁时随母研习传统工笔画,打下根基。
章金生,字砚寒,号和畅、不囿居士、怀安山人。祖籍浙江遂安,1948年生于云南昆明,成长受教育于宝岛台湾。美国纽约St.John’s大学艺术硕士,曾任教于台湾复兴岗大学美术系长达20年。历任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艺术监藏顾问,台湾佛光大学及佛光缘美术馆、筹备会艺术监藏顾问,纽约华策会、St.John’s大学国画班教授等。曾在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地举办数十场个人画展与联展。著有《台湾美术80年》;个人画册6集以及国画基础教材1-3册。1992年,章金生移民加拿大,继续从事国画创作与教学事业。被画界誉为当代极具内涵的水墨表现派画家,在加拿大画坛独树一帜。
章金生绝对是画坛幸运儿。其大学老师有傅狷夫、梁又铭、李奇茂、刘奇伟、林克恭、阙明徳等等,都是一流名师。更幸运的是,他的花鸟画得到张大千的高足邵幼轩的教导,而大学毕业后更直接师从张大千衣钵传人孙云生学习“泼墨法"。用章金生的话说,他是“‘大风堂’名副其实的后人”。更幸运的是,后来,老师还带着章金生面见张大千。
“我看太师父作画,听他讲画”,章金生说,他至今难忘太师父的告诫:画画不要和同时代人比,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争取在艺术长河中占有一席,才算拥有了真正的艺术成就。也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精进,创新发展。
太师父的教诲勉励着章金生不断求新求变。“我以太师父的泼墨法为肌肉,但是又觉得线条太细,用黄君璧的皴法来做骨架,但这两者之间又不协调,所以又用岭南派欧豪年的渲染法,融合三者,变出了我当时自认为的风格。”但今天看来,章金生说,自己还是没有跳出去,“实际上我只是组合,并不是创新”。
创风雪牡丹
1989年,时年42岁的章金生前往纽约负笈求学。在纽约读研究所期间,因为要写很多论文,章金生日夜读书,两年的阅读量超过20年。更难能可贵的是,那段时间里,章金生每个假日都前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现代美术馆",尤其是“苏和区",观瞻世界各地艺术家千奇百怪的艺术表现!“我就是在这样:旧新、中西、守放的矛盾冲击中去发觉、寻找平衡与交融!”
带给章金生画风变革的是纽约的一场雪。1991年四五月份,牡丹花绽放之际突然间大雪纷飞。“四五月还下雪啊,这是以往我没有的观念。”传统国画老师教给章金生的“金科玉律”是:牡丹春天开,不可以和冬配,“老师们不准我们画不合季节的画,可是我看到的实际情形是风雪牡丹”。
这样的际遇给了章金生一个特别的体悟:世事无常,花开花谢未有期;人生多变,起起伏伏平常心。雍容华贵的牡丹也可能遭遇突如其来的大风雪,人生亦如此,“可能你顺风顺水,但难免突遭大难”。章金生从此开始专注牡丹。
对历史有特殊嗜好的章金生在研究牡丹过程中,钻研历代牡丹、尤其是明清以来泼墨牡丹的技法和历史,描摹了一幅16米长的“历代名家牡丹”长卷,并以西洋绘画“多样的统一”理论催动张大千泼墨技法,画出了风雪牡丹的花叶层次。又在此基础上钻研出牡丹花不同情态的变化,融汇出“风晴雨露雾霜雪”的牡丹姿态,契合人生喜怒哀乐的不同际遇。
2010年在成都举行的一次展览中,章金生的风雪牡丹图受到当时四川美院院长的点评:你的牡丹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没有人画过的,你把它改变了,你的画法有可能影响到后来人。
绘富春山居图
已经69岁的章金生几乎陪伴丹青一生,对于绘画的体会是“要有情,还要有慈悲”。“画牡丹花要有情,就算画一个杯子,也要看出感情后才敢动笔”。至今仍在开堂讲学的章金生教育学生们,心中有情,画中才能有情。而培养友情的途径之一是慈悲。章金生说,悲天悯人方能有情,才能入画。
而从小长在台北眷村的章金生对大陆、对故乡,始终抱有赤子情怀。中国山水名画《富春山居图》画中所绘正是章金生祖籍所在。但这幅画命运多舛,曾经被火煅烧为两段,如今分藏于大陆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章金生说,《富春山居图》中的富春江,上游即是他家乡的新安江,滋养了包括他们在内的乡亲父老。面对故乡山水的残卷,身处两岸分离的现实,章金生百感交集。他立志复原长卷,无瑕合璧。
历经4年多的考证、查询,章金生最终得以实现宏愿,首次将《富春山居图》完整呈现。他在绘后心得中写到:“吾今绘此长卷,自知功力笔技当不及子久(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之万一,但却愿以子久先贤绘此图卷时,同等恭敬之诚心,祈愿两岸团圆统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