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铜滴水家事记忆

20.10.2014  13:21
核心提示:  西宁市民赵邦明先生珍藏着一个父亲传给他的白铜滴水。这滴水小巧玲珑,古朴精致,方寸之间尽显文人雅趣。滴水者何物?《饮流斋说瓷》上记载:“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它是一种

  西宁市民赵邦明先生珍藏着一个父亲传给他的白铜滴水。这滴水小巧玲珑,古朴精致,方寸之间尽显文人雅趣。滴水者何物?《饮流斋说瓷》上记载:“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它是一种古老的文房器物,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被称为文房第五宝,又称砚滴、书滴、水注、蟾注。

  赵先生家的滴水看上去像小茶壶,总体造型方方正正的,腹空可容水,顶上有注水口,一侧为细嘴出水口,另一侧是环形把,仅能容下食指,可灵活转动,不用时环形把贴在腹侧,用时,可将贴在腹侧的环把扣起来。精巧的设计,不仅便于操作,还易于控制水量。滴水正面是持扇仕女图,画面简洁朴素,而画中女子凝神幽思之态,栩栩如生,跃然其上。背面刻有一段文字,记录古代文人茅屋赏雨、竹中品诗的风雅场景,字形流畅隽秀,意韵深长。

  滴水形态各异,最能表现出文人个性,因此古时,滴水往往是能工巧匠为文人量身定做的。小巧的滴水托于掌中,把玩其中的韵味,对文人来说,便是其乐无穷的享受。

  赵先生介绍,他父亲新中国成立前是在西宁开斗行卖粮食的,后来举家搬迁到湟中,这个滴水始终伴随在父亲左右。这个滴水原来是件残器,上世纪50年代,父亲特意来到西宁城,请当地最有名的锡蜡匠,为滴水安装了注水口和出水口,出水口上还有一个小巧的盖子。虽然,这个滴水的注水口和出水口是新安装的,却十分精致,丝毫不影响滴水的美观。赵先生珍藏的滴水包浆厚重,赵先生虽然说不出滴水的具体年代,但他肯定它的历史在百年以上,从材质以及持扇仕女的发髻来看,也能判断出这个滴水大约是清朝的。文史专家杨胜文先生看过这个滴水后说,河湟地区并不盛产白铜,这种白铜滴水应该来自外地。由此可见河湟地区当年的文风之盛和向外地学习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