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话廊”传递民间“正能量”

14.08.2014  12:23

   大通县为了拓展宣教领域、创新理论宣传模式,将“百姓宣讲团”升级而成“百姓话廊”,用百姓的话讲述百姓的故事,让一度枯燥的宣讲产生了神奇的磁力和气场——

  进入盛夏伏天,正是庄户人忙活地里营生的时节。前几日的一个上午,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桦林乡的村民们听闻“百姓话廊”宣讲团来到家门前,就忙不迭地丢开农活从四面八方赶来,把乡上的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

  没有常见的说教,讲的是身边人身边事,捧着真心的宣讲,换来乡亲们的真情回应,感人至深处,场上的妇女听众已是泪流满面,就连嘻嘻哈哈惯了的“老爷们儿”也低头抹泪。比对常见村民们一听宣讲就“打瞌睡”、“上面大会下面小会”的情形,村民们的爱听、喜听、乐听尤显珍贵。

  大通县为了拓展宣教领域、创新理论宣传模式,将“百姓宣讲团”升级而成“百姓话廊”。用百姓的话讲述百姓的故事的“百姓话廊”成了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品牌。短短半年来,邀请宣讲团要提前“预约”,宣讲团成员成了你拉我拽的“香饽饽”,不论是机关单位还是乡村民众都对“百姓话廊”很买账。 “百姓话廊”缘何魅力十足?凭什么让一度枯燥的宣讲产生了这样神奇的磁力和气场?

   要让百姓“买账”,自己先要有真心、有真情,才能以心换心,以情换情

  从三年前打出“百姓宣讲团”的牌子那天起,大通县委宣传部就煞费苦心,仔细琢磨。从自身担负的宣教工作出发,怎样从传统的宣教模式中走出来,打破框架,在拓展宣教领域、增强宣教效果与百姓爱听、爱看、“对味”之间找准契合点,途径唯有“贴近群众、善于创新”。

  一个“创新”成了法宝。宣讲团的阵容从创建至今一扩再扩,既没有知名的专家学者,也没有任何一级的领导干部,全部选的是大通县土生土长的职工群众,甚至是脚插泥土的“平头百姓”。

  照宣传部理论科人员的话说,咱既然打出“百姓宣讲团”的招牌,就要“货真价实”地让百姓讲百姓听。如果像以前一样用枯燥的说教,一人念大家听,顶多看看录像放放视频,这种形式注定不对百姓的“胃口”,打瞌睡、唠家常,甚至借故离开晾你的场都很正常。而“百姓话廊”的宣讲,无论举例子、讲故事,还是说变迁、话感受,讲的都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用生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精神食粮”,用平凡浅显的“文火”精心“烹刻”,在“抓心”、“抓情”中,阐释大主题、大道理。并在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部队的“六进”中,大通“百姓话廊”渐成向大通人的心田延伸的“心灵话廊”、“情感话廊”。

  青海民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顾军林是土生土长的大通人,也是“百姓话廊”的骨干宣讲员。作为本土励志创业的典范,从“穷”得出名引出“冬天的故事”,顾军林以“现身说法”,每到一处用他自身经历讲述利用家乡资源种植树莓出口国外的故事吸引了众多渴盼致富的乡亲们。大家纷纷向他索要电话号码、咨询经济林木种植资讯。多林镇浪家村的几位村民们感慨地说:咱老百姓就是需要这种实打实的故事,要不是从顾军林上大学在外打拼再回家乡创业的故事中受启发,知道了大通的树莓也能卖到国外的故事,还真不知道咱们自家门前就有许多致富的机会。说明了有好政策、好环境,路还是要靠自己来闯。

  几十场的宣讲,大通人讲大通人听,真情在有问有答的交流互动中连接起来,往往是宣讲结束后,“曲终人不散”,乡亲们围着宣讲成员问这问那。顾军林忘不了今年早春在东峡镇多隆村给乡亲们一番“释疑解惑”后,走出热火朝天的村委会,室外雪花飞舞,小村一片灯火,还在兴头上的乡亲们纷纷把顾军林往家拽,渴望和他一起端着饭碗“接着喧”。

  “百姓话廊”在给百姓筑起自我展示的舞台中,以百姓中的典范引路,让百姓走进“话廊”参与进来,在“解渴”中,得到了比“送金送银”更实惠的理念和路径。

   这是一条释放真情实感的“话廊”,以民间的“正能量”从根底铺设“中国梦”的底色

  在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新的转型接轨阶段,理论宣教要拓展疆域、凸显特色,上汇主旋律下牵百姓手,从而聚合正能量,以“百姓梦”支撑“中国梦”,无疑,这是一条撇开说教、扎根泥土的路径,更是一条“自下而上”、“点面开花”的路径。

  随着宣讲团一站一站前行,大通县新庄中心敬老院院长唐海普的名字不胫而走。唐海普这名祖籍山东却是生长在大通的年轻汉子,从2008年担任西宁地区惟一一家供养回族“五保”老人的敬老院院长,在这里一干就是6年,看上去“五大三粗”的唐海普,付出的却是比绣花针更细的心思和情感。6个春秋寒暑,唐海普对老人们捧出的是儿女的心肠,换来的是50多位老人给予他“孝子”的评价……

  在给百姓们宣讲中,唐海普给他的PPT配上照片,面对感人的真实画面,许多百姓泪流满面。“人人都有老的时候,老人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倘若我们每个人都能身体力行地给这个社会做做善事好事,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幸福。”而唐海普的话也让台下听众们于频频点头间深刻反思。

  宣讲中,大通宣传部干部曹成秀把“西宁好人”李福山的事迹推到了千家万户。李福山在26岁经历了一场意外后,是多方援手挽救了他的生命,李福山决定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更有益的事情。从此几十年如一日,每月从工资里拿出600元钱,资助贫困学生就学,资助重病的孩子们就医。同时,义务担任“英语老师”、“城市美容师”、“修理师”、“音响师”。一系列的善举,让李福山赢得了“西宁好人”的称号,也让大通人切身感到“好人就在身边。”

  多林镇镇长李俊玲告诉记者:现在农村虽然富了,但也存在一些法制、道德上的薄弱环节,而“百姓话廊”的每一场宣讲都是传递真感情和正能量的驿站,有唐海普百善孝为先的故事、有顾林军致富创业的典范、有医师张生兰万例手术无感染的“医者仁心”的敬业典型、有教师杨毛吉“不是妈妈胜是妈妈”的事迹,无形中为村民们送上了一部部鲜活的“道德经”、“法制经”、“致富经”。

  一张张带着泥土芬芳的“金名片”沿着“百姓话廊”散发开去。一路宣讲一路发现和挖掘,“身残志坚、以快乐追逐生命真谛”的教师李朝晖、“一家四代人同走乡邮路”的东峡镇衙门庄村袁志一、“创业不忘家乡”的苏文虎苏文龙兄弟、“情系水草滩”的拥军爱民故事等新内容,使“百姓话廊”更加充实和丰盈,更加聚拢和传播民间正能量。

   “话廊”在通向“寻常百姓家”的同时,更为当地发展引来“源头活水”

  从全县各行业推荐筛选宣讲团成员,建立了“宣讲团人才库”,组建了来自各行业近20人的百姓宣讲队伍。三年来,共深入各地宣讲百余场,仅今年就走进县委常委会议室和全县各行政机关、乡镇开展宣讲30多场,县级领导、乡镇、社区、机关单位干部2000多人聆听了宣讲,以基层百姓的声音给机关吹进一缕“清新之风”。

  前不久的一天上午,宣讲团在县级领导集中学习的时间走进常委会议室,和以往不同的是领导成了“学生”,围绕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听宣讲团带来的百姓所想、所愿、所盼,许多“直来直去”的讲法,令在场的有些“学生”有“坐不住”的感觉,而在场的县主要领导却为这种“直来直去”叫好,认为“百姓话廊”办得好就好在“听到了百姓的实话真话”,把“话筒”交给群众,才能听到群众“掏心窝子的话”,借这样的机会让领导干部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红红脸”、“出出汗”,对转变作风、推进工作是天大的好事。

  民间质朴的声音释放的正能量为这条一路走来的路径留下一派芬芳。顺藤摸去,一座架在百姓家门前的“连心桥”显现出来,一条条向城市乡村延伸的情意路径清晰起来。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桂萍告诉记者,为使百姓宣讲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县委宣传部确立了“一二三”宣讲工作目标, “一个主题”:在主题选择中要鲜明突出,具有代表性,既顺应形势教育要求,又契合百姓的价值追求;“两个化”:道理的通俗化,语言的口语化;“三个性”:真实性、典型性、导向性。结合年度不同时段的理论宣传重点,通过不断丰富宣讲主题和角度,扩大宣讲队伍和受众面,让“百姓话廊”才会彰显出更大的魅力和生命力。(萧 柳 张英寿)

   与群众情感共鸣思想共振

  “百姓话廊”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立意要和群众挽起手、心连心,坐在一条板凳上,在拉近与群众距离的同时,真正把为群众服务落到实处、做到细处,做到群众心坎里,在与群众的沟通交流间,既围绕中心服务了大局,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又进一步改进作风、提升基本工作能力。

  有了这一平台,更便于听到最基层的声音,听到蕴藏在群众间的真知灼见;有了这一渠道,更便于知晓最基层的期盼,感知到群众的冷暖好恶。不仅在党委政府与百姓群众间架起了交流感情的桥梁,更凝结成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以“弘扬主旋律与群众情感共鸣、传播正能量与群众思想共振”是“抓三基”、“强三基”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与百姓交谈时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百姓对社会的感觉最直接,对社会的理解最深刻,群众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历程,见证着生活的细微变化,因此,越是来自百姓的声音,就越真实、越有份量。“叫百姓有地方说话、乐意说心里话、说话有人听”。这本身就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充分尊重;体现了虚心拜群众为师,推动和改进工作的诚心;体现了把群众请上讲台,把话筒交给群众,倾听群众愿望、诉求的亲民、爱民之心;体现了宣传部门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破解难题的创新精神。

  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当良师、诤友,对倾听百姓声音更要心存敬畏。百姓对我们的各方面工作存在的弊病和“瑕疵”,看得最清楚,说得最中肯,也最有“含金量”。越是不留情分、不顾面子,越是让人“红红脸”、“出出汗”,越利于我们改进工作、越利于我们在诤友的诤言中“洗洗澡”净化身心,“治治病”除弊兴利。因为,敢于听群众说真话、大实话,乐意听群众讲心声、说建议,让我们在品尝“苦口良药”的同时,不但有效回应了社会关切的问题,而且在思想上解惑、政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固本清源的良效。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既要注意不断改善民生,为百姓的物质生活撑起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又要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关键时期,理清头绪,带着诚心和耐心,放下身段和架子,广开言路,让群众敢讲话、讲真话,从而在知民情、解民意中,有效把握、引导社会舆论,化解淤积情绪,以弘扬主旋律引起百姓的情感共鸣、思想共振,努力做到引导及时、增进理解、改进工作、凝聚人心,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让广大百姓在生活富裕、心情舒畅中,带着美好的愿景,一心一意奔小康。(萧柳)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