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云天的又一里程碑 写在花土沟机场通航之际
今天,因了一架“神鹰”的降临,花土沟这个此前在莽原上沉寂了千百年的偏远小镇,借助在蓝天白云间铺起的一条名副其实的“天路”,成为我省航空恢弘乐章上的又一个激越音符。
今天,随着这条“天路”自天边而来,继西宁、格尔木、玉树、德令哈等机场之后,花土沟机场的通航,让青海通向外部世界的空中走廊渐行渐远,为青海发展输入了新资源、新能量。
曾经荒凉、曾经封闭、曾经长久滞后的花土沟,伴着“神鹰”的起降,顿然生动而充满希望。这块距离省会西宁1300多公里,距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800多公里,隶属海西州茫崖行委的广袤土地,奋力开启了以大发展谋求大变化的篇章。
追溯历史,选择在花土沟建设机场有其前缘。
上世纪50年代,因为茫崖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宝藏,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设在这块土地上。从此,几代石油人便在海拔3000多米、风多雨少、寒冷干燥、冬长夏短的“极地”上奋战,以“柴达木精神”为支撑,为共和国建设捧出高原石油人的贡献。
曾经的历史,选择了这块土地。今天将机场建设选择在这里,是为了让这块辽阔的土地重新迸发生机与活力,再续发展“前缘”,并向无垠的周边辐射开来,以点带面。
发展的理念,让花土沟机场建设直挂云帆。
花土沟所在的茫崖地区,是我省油田原油生产的重要基地,地处青海、新疆交界地带,周边拥有丰富的石油、石棉、钾肥等稀缺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受交通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民航运输的强力支撑。在国家和我省组织相关部门对花土沟机场建设的地理、地质及气象条件、经济环境等诸多要素进行全面摸底后,花土沟机场建设由此步入“高速路”。在国家、省发展改革委、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的一路“绿灯”中,“鹰巢”在花土沟落地生根。
作为我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新建的花土沟机场,位于花土沟镇东南侧7公里处,海拔2905.4米,属国4C级支线机场。机场建设按2020年满足年旅客吞吐量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吨,飞机起降量1148架次进行规划设计。本期建设内容主要有:建1条长3600米×45米的跑道,1条长271×18米垂直联络道,西端跑道为主降方向(15号跑道),机场跑道设置夜航灯光系统;新建站坪22812平方米,4个停机位;建设3000平方米的航站楼;配套建设通信、导航、气象、供电、给排水、供热、供冷、供气、供油、消防救援、市内基地等设施,项目总投资为6.74亿元。机场项目占地约为2920亩。机场建成可起降机型为B737-700、A319及ARJ21、新舟700等高原型飞机。规划开通至西宁、格尔木、德令哈、甘肃敦煌、新疆库尔勒等航线。
2012年10月16日开工建设的花土沟机场,在走过近3年的建设岁月中,于2014年12月31日完成校验飞行,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正式通航,这是近三年的艰苦耕耘,赶在自然界的秋天之前,迎来了沉甸甸的收获。
根据我省“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十二五”期间要陆续完成德令哈、花土沟、果洛、祁连、黄南、青海湖六个支线机场建设任务,完成西宁、格尔木机场的二期改扩建工程,形成“一主八辅”的青海民用机场格局。花土沟机场的建成并正式通航,无疑是对我省民用机场建设的强有力支撑,并折射出我省民航事业发展,由此跨出了巨大而更为坚实的一步。
如“神鹰”机翼的候机楼,高耸的飞机航站楼……浑然一体,矗立于花土沟的博大胸怀中,它是我省民航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在莽原之上,更在高远的云天之间。其意义和影响在当下,更在彼时。
花土沟机场的建成通航,凸显了海西州“承内启疆”的“桥头堡”地位,对加快当地资源开发和投资环境改善,尤其是对青海境内油田的航空网络全覆盖,进一步彰显柴达木循环经济“主战场”的优势,注入了强大的推力。同时,对促进西宁机场青藏高原区域中心机场建设,合理构筑青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青海省及周边区域民航网络,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扩大本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巩固国防、维护边疆地区安定团结、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发展通用航空,实施抢险救灾等方面,将要产生积极的担纲作用。
花土沟,因为一座机场的通航,在快速拉近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中,连着海西、连着青海、连着周边的兄弟省区,在向外疾行,将要显化出积蓄已久的后发之势。而筑起这一平台却是艰苦卓绝。
为确保花土沟机场早日投运,青海机场公司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机场投运总体要求,倒排工作计划,细化工作责任,先后完成了工程内部评估和验收、民航特种设备安装调试及测试、飞行程序初步设计批复、空管设备入网许可、机场进离场航线批复等几百项工作。
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攻克了花土沟盐渍土地质,道面受盐胀溶陷破坏影响飞机安全运行;淡水匮乏,无法满足土方施工用水;砂石等质量合格的原材料供应异常艰难;特殊天气导致混凝土表面假凝、干缩裂纹等施工难题。进行了机场防洪、道面地基处理、航站楼风洞试验研等课题研究,积极协调地方政府按计划完成了场外供水、供电、道路、供气、通信等配套工程,在315国道改造期间开辟机场材料运输绿色通道,有力的保证了建设进度。
花土沟的每一寸土地,铭记着建设者们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花土沟机场建设分部成立之初只有三个人,除了指挥长魏成存,还有负责对外协调的指挥长助理李俊强和年近50的驾驶员曹建宁。在机场建设前期三个男人率先在戈壁上撑起了一个“家”。住在简易房里,支起一个简陋厨房,三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技术员,既当司机、又是后勤,机场建设偌大的工程就是从这么一个不起眼“三人之家”开始的。
从花土沟出发,到达格尔木最快也需要6个多小时,到达西宁则需要一天多至两天的工夫。为了提前做好场外配套工程建设协调工作,他们似乎在反复丈量这条古丝绸之路。在花土沟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上,没有太阳就不能辨方向,没有界石就无法知距离,但司机曹师傅连一路上有几个坑都了如指掌,笑称闭着眼睛也能开到花土沟。花土沟分部在综合管网、配套工程设施的规划中一直坚持的超前意识和推进力度得到了最好回应。
海西的瀚海戈壁,铭记着建设者的信念与情怀。
花土沟最不缺的是石头,最缺的也是石头。因为花土沟机场地基处理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砂石料用量超过45万自然方,算下来每天的材料需求量都近万方,砂石料无法保障。建设者们无数次在机场周边进行勘察、取样,最终在70公里外一处废弃的石棉矿中找到了满足地基处理材料要求的蛇纹岩石,材料供应压力得到缓解,指挥长助理李俊强说“那段时间,我们指挥长看见石头两眼直放光”,而魏成存说“见了砂石比见了爹娘还亲”。
青海民航事业发展史的长卷,铭记着建设者跋涉的足迹。
高原的夜来得特别晚,对于每年只有不到6个月有效施工期的花土沟机场来说,每多一分钟都格外宝贵,建设者们也充分利用了白天日照时间长的地域特点,人为创造、延长施工时限,反复推敲所有工序、各个环节,设置关键节点和日工程量,能交叉作业均交叉作业、能无缝对接都实现无缝对接,每天工作按小时来排班。当上一个施工班组工作时,下一个施工班组已经进入场地待命……
正因为有了这样甘于奉献的建设群体,青海的民航事业才得以长足发展。
2007年至2014年,青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以20%至40%的增幅高速增长,青海机场通航城市和航线总数分别由2007年的17个、25条增加至2014年的50个和59条,运营航空公司由2007年的7家增加至2014年的17家,初步形成了“辐射高原、加密省内、通达全国、连接国际”的青海航线网络。支线机场业务量也迅猛发展,格尔木、玉树两个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自2013年双双突破10万人次后,2014年分别12.5万人次和11.8万人次。
“十二五”期间,青海机场公司确立了加密青海省内机场布局、完善高原区域航线网络、打造青藏高原区域中心机场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加快主业生产、加快机场建设、加快管理提升、加快人才培养四大战略任务,实现两年打基础、五年小跨越、十年大跨越。构建以西宁机场为中心、格尔木机场为次中心,辐射高原、加密省内、通达全国、连接国际的青海机场航线网络,力争将西宁机场打造成青藏高原区域中心机场。
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为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青海正在跨越前行,并努力成为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强有力支撑点。(刘法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