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世界屋脊上的最美生态家园——写在可可西里申遗一周年之际

06.07.2018  18:57

生态观察

6月,青海进入最美丽的季节。充沛的降雨滋润着高原的每一寸土地,江河源头,绿草盈盈,各色野花盛开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

从4月22日至6月5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守护斑头雁2018大型直播活动在长江源班德湖畔举行,其鸟类种群数量观测结果显示:今年在长江源班德湖栖息的斑头雁达到3195只,较2012年同期增长了近两倍。由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省环境保护厅等主办的这次活动是国内首次斑头雁迁徙繁殖直播活动。

这也是,在最美生态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公园外,青海展现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又一大美景象。

5月16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暨三江源(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两年之后的一次“盘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显得比往常颇有“底气”:“可以说,‘两年完成试点任务’的目标基本实现,试点难题逐一攻克,试点基础更加牢固,改革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合力更加凝聚,动力更加强劲,导向更加鲜明,前景更加广阔,为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底气”来自于自然保护区和遗产地保护管理履职到位,生态屏障更加筑牢,“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我省抓住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机遇,在实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三江源被列入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区。2016年9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挂牌,范围涉及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4县的12个乡(镇)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

开展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也是一种全新体制的探索。

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我省各有关地区和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形成特色的重要领域,加强组织领导、突出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完成了31项试点任务。

特别是,2017年7月,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荣获联合国世界遗产证书,展现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巨大成果。

6月9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裴伯庸的手中接过世界遗产证书。

那一刻,见证可可西里过去沧桑和如今辉煌的布周局长又一次眼泛泪光,激动万分:“这是所有可可西里人的梦想,为此很多人付出了太多的努力。

一年前的这个季节,青海可可西里正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至此,可可西里填补了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并延续了大型哺乳动物大迁徙景观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国际社会的一次新展示,也是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以“四个转变”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有力举措和重要体现。

而其更为久远的深刻的意义是我们获得了一份可贵的财富——“可可西里坚守精神”。

可可西里——一个美丽的名字,因藏羚羊而备受关注。还有野牦牛、藏野驴、棕熊……遗产地内自然景观、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等遗产资源丰富,保存完整,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尤为一提的是这里有一条从三江源到可可西里的完整的迁徙路线,是迄今已知的藏羚羊所有迁徙路线中保存最好的线路。而其背后,是一代代可可西里人前赴后继,保护和守望着这片净土。

6月28日,记者跟随三江源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队员走进青藏线。翻过昆仑山,车子如一叶扁舟轻快行驶在宽展的京藏线上。给我们开车和做向导的是可可西里巡山队老队员——旦正扎西,他在可可西里已经坚守了22个春秋。

此时正值藏羚羊产羔迁徙季节,雌性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等通道向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进发。一路上,雪山、草原、河流、湖泊、野生动物交织成一幅绝美的画卷,三五成群的雄性藏羚羊不时映入眼帘。即将驶入五道梁保护站时,一头孤傲瞭望的野牦牛出现在我们眼前,一只藏羚羊在旁稍停即逝。

旦正扎西性格开朗,为人热情,一路上说的都是可可西里的事情:这里没有路也没有通讯信号,以前队员们一年正常巡山都在10次左右,每次5人一组或7人一组。每次巡山,少则20多天,多则30多天,最长的一次是66天。每次出去巡山就是上千公里的路程,每年要在荒野里奔走上万公里。

在不冻泉保护站我们见到了刚刚从卓乃湖巡山归来的队员郭雪虎,卓乃湖到不冻泉保护站之间的142公里的路程他整整走了17个小时。此时,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一行也从格尔木赶到这里,准备再次进入卓乃湖,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藏羚羊迁徙保驾护航工作。

据了解,目前,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已形成保护联盟,每年在可可西里保护区开展1-2次跨区域联合行动。今年到6月份,可可西里管理处抽调25人、先后4次、历时35天,前往可可西里无人区,分别对西金乌兰湖、太阳湖、卓乃湖等地区开展巡护工作。

广袤可可西里,正是有了这些勇士们的常年坚守和呵护,才取得了10年不再响起枪声、野生动物种群成倍增加、令人肃然起敬的骄人成绩,才如此在世界屋脊上熠熠生辉。

可可西里申遗,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推向了制高点,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标志着《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等国际公约和法律,将在可可西里得到最严格的执行。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由此站在了新起点上。

省委、省政府把可可西里申遗,列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作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扩大青海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工作,在组织领导、资金保障、保护管理、环境综合整治、扩大对外宣传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省人大常委会及时启动遗产地立法工作,颁布实施了《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明确了遗产地保护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为可可西里申遗和未来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2016年起,我省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资金,集中力量对109国道沿线、玉珠峰及遗产地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对相关保护管理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也是这一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可可西里整体划转至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在五道梁保护站右侧一座面积相当于农家庄廓大小的建筑物已经完成地基工程。他们将在短暂而有限的两个月内完成建设任务,因为可可西里有效施工期只有两个月。这座始于去年的小建筑物是可可西里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据了解,2017年至今年在可可西里实施的主要建设项目还有5项,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无人值守综合监测站总投资4000万元,主要建设无人值守综合监测站5处,储油设施、太阳能供电设施、环境监测设备及附属设施设备各5套。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沱沱河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建设项目也已开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30平方米水文站、200平方米空气超级站及附属设施设备,总投资1038万元。在格尔木市建设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基地监测中心也已破土动工。

紧锣密鼓推进的各项基础建设和发展规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世界级自然遗产在青藏高原的强劲彰显势头。

可可西里选择了藏羚羊,它是一种有着独特生理习性和生理构造的物种,每一只藏羚羊的身上都凝聚着被可可西里这块严苛的土地筛选、淬炼、凝结过的生存密码。

三江源,它的大美不仅在于雄奇险峻危乎高哉的自然山水,多民族和谐共处载歌载舞的人文景观,也在于我们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保护三江源、建设三江源的新合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杰拉)

生态故事

筑起可可西里的精神高地

在可可西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这片“净土”的守护者。一代又一代的可可西里人,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守护在这片圣洁的土地,铸就了可可西里的精神高地。

在这片“生命禁区”里,有原治多县委副书记的杰桑·索南达杰用他的生命吹响了号角,也有一代代新的守护者毅然踏上了全面保护可可西里的路上唱响的进行曲,更有巡山员们在危险与枯燥中奏响的高原赞歌……而他们的事迹就是可可西里的故事。

坚守信念真如铁,身陷绝境大无畏

罗延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森林公安局副局长,巡山20年,数不清的危及生命的时刻,讲不完的巡山故事……

他不能忘记十多年前反盗猎峥嵘岁月里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

在一次专项巡山行动中,罗延海带队的主力巡山队在可可西里腹地发现盗猎分子,6名盗猎分子驾车掉头就跑。巡山队员紧追不舍,追到一个沟口,车进不去了,盗猎分子弃车而逃。天色已晚,沟内地形不明,盗猎分子有枪。如果追,随时都有危险;如果不追,盗猎分子有可能乘夜色逃遁。

罗延海毫不犹豫——绝不能让不法之徒逃掉一个。他命令一名队员坚守沟口,不断用狙击枪开枪示警,震慑盗猎分子,他同另一名队员一边鸣枪,一边追击。其中三名盗猎分子被震住了,畏畏缩缩地走出来,罗延海让一名队员看守住他们,自己继续向前追击。

就在这时,沟口保护队员的长枪突然不响了——子弹卡壳了!

但罗延海没有一点迟疑,边鸣枪边继续追击,并迅速地分析了地形,果断地从一侧悄悄包抄过去,当他捂着嘴掩住呼吸爬到沟边探头往下看时,两人躲藏在沟下,头离他的脸不到一米!这时罗延海只剩一发子弹,怎么办?回去取子弹,盗猎分子就可能乘夜色逃跑;如果一发子弹打出,盗猎分子反扑,自己就会成为靶子。

他当机立断决定和做贼心虚的盗猎分子拼一把!他猛地站起,大喊一声:“嗨!”趁着在盗猎分子仰头看时,他抬手朝天打出了最后一发子弹,接着双手持枪瞄准盗猎分子喊道:“不准动!谁动我就打死谁!枪放下!”仰望着眼前威严的身影,惊魂未定的盗猎分子胆都吓破了……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准确的心理判断让罗延海拼赢了。

光阴荏苒,近十年来可可西里不再响起枪声,但罗延海他们依然坚守在护卫可可西里的一次次难忘的经历中,从未松懈捍卫这片土地的信念。

千磨万击还坚韧,为有壮志不回头

年过不惑的赵新录担任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站长。他所在的索南达杰保护站正好处在青藏公路边上,四周旷野一望无际,仿若是一座千里无人烟的“孤岛”。

赵新录和他的战友们在这座“孤岛”上,先后救助过20多只受伤和失去母亲的藏羚羊羔、救助过一个又一个的在青藏公路上出车祸的轻重伤员、帮助过一批又一批受困的自驾游客、骑行客……

每当望着一批批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赵新录的思绪就飘回到20年前——

1996年12月从部队退伍后,赵新录便加入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巡山队的行列,在海拔近5000米的基层一线一干就是20年。

从加入到保护大自然的这个队伍的那天起,赵新录就已经认定,保护可可西里生态不受破坏,保护藏羚羊不被猎杀,就是他甘愿出生入死的责任。

每年一到藏羚羊迁徙的季节,赵新录和他的战友们就要进山巡护,一年平均巡山都在10次左右,每次巡山,少则20多天,多则30多天,最长的一次是48天,有的队员一个人在无人区待过60多天。每一次出去就是上千公里的路程,要在荒野没有路的旷野中奔走很多天,遇上沼泽、河流、泥淖,仅仅100多公里的路他们至少要走两天甚至三、四天。他带领巡山队员的身影与足迹几乎遍及了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每一道沟、每一道梁、每一条河、每一片川……

多少年来,凭着对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的一腔热血,他和战友们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抗高寒缺氧、斗“两盗”分子、破非法盗猎大案,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珍惜野生动物盗猎案件的破获赵新录都经历过,而每次面对残暴的犯罪分子,他们的生命都要经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赵新录他们用20年的青春岁月,换来了“生命禁区”的宁静和美丽,而这在“生命禁区”绽放的青春,融到了渐渐变好的生态美里,附到了自由自在奔腾跳跃的藏羚羊的身影里,化在了别样繁华的高原生物群里……

这一群可爱的人们,用他们的汗水、勇气,甚至是生命,为可可西里铺就了一条看不见的守护之路。藏羚羊群的脚印伴随着可可西里的精神日渐繁多,可可西里的生态依靠着巡山员的坚守绽放出圣洁的美丽,用他们青春坚守的星星之火点燃可可西里保护的燎原之势。(王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