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藏族村脱贫的领头雁——记金源乡旦麻村第一书记胡永孝

09.01.2018  10:21

  青海新闻网讯 化隆县金源乡旦麻村是一个纯藏族村,坐落在燕官公路64公里处的深沟内,这里的村民常说:“天上打雷、河滩寻娃”。这是由于村民们居住在河滩两边,没有通村公路,村民出行以河滩为路。村庄两侧山大沟深,每逢雨季,村民生命财产随时面临着被洪水、泥石流侵吞的危险。

  多年来,勤劳善良的旦麻人民改造农田、发展畜牧业,试图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但因落后的交通条件、封闭的生活环境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信息闭塞,发展教育滞后,思想观念落后,外出务工又缺乏一技之长,村民生活普遍贫困。2015年10月,组织上为这里派来了一位书记——胡永孝。是他,让这里的人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搬迁户新盖的房屋

  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多杰才让家开展结对认亲帮扶工作

  结束背水吃的历史

  “我们连吃的水都没有,哪还有水用来洗脚?”这是胡永孝和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天在村主任家,晚上准备洗脚歇息时村主任说的话。听到这里,他既尴尬,又震撼,现在的惠农政策这么好,村民怎么连水都吃不上呢?

  “群众吃不上水”这事就在第一天成了胡永孝心中一件大事。他了解情况后发现,该村现有的自来水因水源不足,无法满足全村人畜饮水。正式上岗后,他及时将该村存在的困难向省政府法制办党组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省政府法制办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之后,他亲自跑到西宁建材市场,购买了自来水水管和水泥等材料,马不停蹄地回到旦麻村,冒着严寒和雨雪天气,组织村民开槽挖土,经过10天的努力,将该村北山根的一股清澈的泉水引到水塔中,彻底解决了村里的人畜饮水困难。

  通水的那一刻,群众们非常高兴,在水塔边搭红放鞭炮庆贺。村民杨热卓玛高兴地说:“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家里没有水,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去很远的地方背水,不管是春夏秋冬,去2公里以外的沟里背水成了我们妇女早上必须做的家务活。自从胡书记来了后,不到一个月就解决了大家吃水的问题,还为村上解决了很多的困难,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派来了这么好的“第一书记”,他为群众办的好事我们都看在眼里,装在心上,有这么好的“第一书记”我们一定会很快脱贫的。”

  69户人家搬出大山

  旦麻村处在高山深谷之间,常年因暴雨、洪水冲垮,无法修建通村公路,村民只能从河滩通行,生产、生活异常不便,生命、财产存在安全隐患,很多群众想搬迁至较为安全、交通便利的地方居住。

  为了实现群众们的愿望,胡永孝跑前跑后争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认真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前期工作,而且按照搬迁群众的意愿实施了统规自建。在这期间,搬迁群众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热情高涨,大家纷纷表示,虽然大家一天下来灰头土脸的,但心里都是美滋滋的,因为他们摆脱了老村庄“天上打雷、河滩寻娃”,担惊受怕过日子的困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于2016年7月31日顺利开工建设,目前,旦麻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展顺利,整村搬迁的69户搬迁户的庄廓建设任务已完成,配套建设的自来水工程基本完工,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协调,部分搬迁户已修建房屋,提前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时,胡永孝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搬迁申请、新村选址、村庄规划、项目实施等关键环节上,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意愿,提高了群众自建家园的热情,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驱动力,为了让村民们得到更多的实惠,他寻求帮扶,联系企业,减轻搬迁户负担。胡永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积极与榆林市祥和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源河防汛治理工程项目部协调,寻求帮扶,该企业给旦麻村69户搬迁户提供了所需的基础石料、150吨水泥、355方砂料,提供机械帮助开挖了69个庄廓、畜棚地基,帮扶资金折合达80余万元,切实减轻了搬迁户的负担,解决了施工困难。

  近日,记者随胡永孝书记走进搬迁户李加家时,李加的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位老人因腿脚不便,不能经常出门,当看到胡书记来看她时,她一直拉着胡永孝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书记,在我们村您受苦受累了,您给我们大家干了这么多好事,我们记在心里,能搬到这里来,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我都快80岁了,我替全村人民感谢您,瓜真切(谢谢)……”

  听到群众的这些话,看到当时的场景,胡永孝也非常感动,他告诉老人:“我一定要让大家尽快脱贫致富!”

  帮扶慰问建档立卡贫困户尕毛

  旦麻新村概貌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是胡永孝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认为,只有发展教育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不让每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也是他对村民的郑重承诺,他也信守着这份承诺,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针对旦麻村青壮年文盲、半文盲较多,现有教学质量落后的现状,胡永孝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扶贫攻坚计划,积极开展“治贫先治愚”各项工作。通过努力,他给旦麻村小学争取了2名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争取了16套桌椅,提高了学校的软硬件设施。

  结合旦麻村村民自我生存发展技能匮乏,青壮年每年“春季挖虫草,夏秋扛铁锨”,没有一技之长的现状,胡永孝在积极做好群众思想动员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化隆县就业局、扶贫局等部门沟通联系,在认真做好“输血”工作的同时,提高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积极争取技能培训项目,并按照化隆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已推荐4名贫困户学习“拉面”技术,提高了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促进了转移就业脱贫致富。

  针对个别村民不重视学生上学校读书的情况,胡永孝与驻村工作队多次上门到村民家做思想工作,动员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经过耐心工作,4户村民的孩子已送到学校就读。在教育是脱贫的根本问题上,胡永孝尽量把自己的工作做细做到位,让贫困群众的每个孩子有学上,让贫困群众都学到一门技术,做到凭能力吃饭,凭自己的本事挣钱。

  正是由于胡永孝和群众打成一片,把贫困村当成自己的家,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村里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旦麻村的格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