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最美的风景线——祁连县“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22.03.2016  11:12

   初春的祁连草原,一望无际。蓝天、白云、青烟、薄雾下,成群的骏马牛羊,在暖阳下尽情“撒欢”,给萧瑟的草原带来勃勃生机。地处我省东北部的祁连县,有着“东方小瑞士”的美誉。曾经,这里的学校只是一排低矮的平房,操场是一片泥巴地……而如今,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祁连县各乡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走进乡村城镇,但凡看见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平整宽敞的塑胶操场,具有民族特色漂亮建筑,那一定是学校。祁连县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尚海红介绍:“祁连县每年将县级财政支出资金的40%用于发展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成功走出一条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补齐短板

  保障基本教学条件

  春季开学,记者在祁连县民族中学看到,温暖的阳光洒在错落有致的校园里,富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等建筑墙上藏汉两文的校训、教风、学风、名人名言等格外醒目,操场上的人造草坪和塑胶跑道一尘不染,树木、喷泉、亭台、雕塑、宣传栏相互映衬。置身于花园般的校园中,孩子们的读书声伴着徐徐微风拂过耳畔,无不让人感受到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以前,人口5万余人的祁连县有5所初级中学,几乎毎个行政村都有小学,由于投入不足,师资有限,普遍存在教育质量低、基础条件差的问题,政府投入犹如撒“胡椒面”,起不到全面发展的效果.。为了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08年,祁连县开始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2011年将县里原有的4所初级中学合并成为新的祁连县民族中学,全县所有的初中生都在这里就读。同时将全县乡村小学以乡镇为单位整合为7所寄宿制学校。将有限的资金和师资相对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发挥了作用。

  离县城22公里的阿柔乡寄宿制民族小学地处牧区,新建的教学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图书室、计算机室和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正赶上午餐时间,走进学校的食堂,孩子们正在津津有味吃饭。“在学校吃得比家里好,每天的饭菜都不一样,餐厅的墙上贴着一星期的营养食谱:星期一土豆烧牛肉、醋溜白菜、米饭、酸奶;星期二粉条炒肉、甘兰炒肉、馒头、水果。“今天是星期三,西红柿炒鸡蛋、辣子炒牛肉、一盒营养奶。”六年级的扎西兴奋地说。

  在祁连县采访时感受到,不管是县城还是乡村的学校,无论从硬件,还是从软件都没有明显的差距。

  目前祁连县初步形成了以“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教育”的教育格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后,是祁连县巨大的投入。人口只有5万余人,学生8000多名的祁连县在教育上可以说花了大血本,“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压缩各项开支,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教育上”尚海红说,近年来投资2.17亿元(其中县级自筹资金1.11亿元,占全县中小学建设总资金的51.4%),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藏区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和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项目,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以祁连县民族中学为例,近5年投入就达到了1亿元,而2015年祁连县全年财政收入也只有1个亿。

  “给学校新建了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还有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食堂、宿舍也盖起来了,学生吃得好、住得好”,民族中学校长华公加说:“走进干净漂亮的校园和宽敞明亮的教室,我的心情就觉得特别舒畅”。

  办学条件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县义务教育入学率大幅提高,接近百分之百。前些年有不少初中生到邻近的甘肃民乐借读,最多的一年将近有400多名学生,去年,在外借读的学生已不足100人。春季新学期开学,祁连县民族中学又迎来了10余名返乡就读的新同学。八年级的马欣之前被父母送到民乐上学。近几年看到老家的学校旧貌换新颜,教育质量也逐渐提高,父母放心地把她留在了这里。马芳说:“学校离家近,校园环境好,老师亲切、和蔼……”

  坐落在卓尔山脚下、美丽八宝河畔的祁连县寄宿制民族小学,校园内黑白相间的教学楼,参天的龙鳞杨,整个校园环境清新优雅。在教育布局调整中,不单单是简单的撤并,而是充分考虑了群众意愿和少数民族地区特点。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和外来人员进城务工经商,县城内适龄儿童明显增多,原本准备撤并的县寄宿制民族小学被保留下来了,是目前县城唯一的一所以藏族学生为主的寄宿制民族小学。

  培训人才

  强化师资助均衡

  过去农村牧区学校条件差,很难留住老师,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让城乡学生享受到一样的教育资源,祁连县建立健全教师和校长合理流动机制,制定出台了《祁连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区域交流试行办法》,先后有38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县城里的教师把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带入乡镇薄弱学校;乡镇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县城学校,学习城里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了农村教师迅速成长。

  48岁的马金芳老师是祁连县寄宿制民族小学的语文老师,2015年9月交流到默勒镇寄宿制小学任教后发现,由于农村孩子平常接触的课外读物有限,如何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一直是老师头疼的一件事。交流到基层的马金芳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推荐适合的图书,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有效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马老师说,“我是主动要求到基层学校的,是想体验一下乡村教育,把县城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给基层的教师和学生,把基层教师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回到县城学校,起到相互帮助的作用。”

  “缩小城乡学校师资条件的差距,让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区一样的优质教学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尚海红介绍。祁连县规定,教师须有一年以上基层任教或支教经历,才能参与评先晋级,以此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牧区支教。

  同时,祁连县建立师资补充长效机制,通过教师招考、聘用特岗教师、接纳免费师范生等多种形式及时补充中小学教师49名,调整补充中小学正副校长14名。实施以校本培训为中心,整合集中培训与远程自修的培训模式,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教师培训经费81.2万元,校长、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达812人次,充分利用山东援青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两地学校间“手拉手”结对帮扶、教师培训、远程支教等相关活动,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同步提升

  增强学校“软实力”

  全面改善农牧区的教育状况需要“软硬兼施”,如果说补齐基本设施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的任务便是提高教学质量,展现学校特色,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各方面的“软实力”。祁连县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设立中小学仪器、校舍维修、“双语”教学研究等18项教育专项经费共计175万元;将中小学取暖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支出达278万元。

  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祁连县投入资金902万元,为各中小学配备了16个计算机机房、166套交互式电子白板、36台触摸电视一体机及教学仪器等。为了让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用于与教学中,县教育局对各乡镇教师进行网络化培训,但一部分老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对新鲜事物接受起来有些力不从心,教育局针对这种现象实施了“种子工程”,所谓“种子工程”,就是邀请省专业人员对各校推荐出的年轻的优秀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然后,让这些“种子选手”到乡镇学校对老师进行培训,从而使得老师们对网络教学游刃有余,农牧民的孩子也通过先进的教育资源了解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严京忠是祁连县民族中心学校的一名数学老师,他还记得第一次用“班班通”上课时,孩子们眼睛里充满着好奇与惊喜。“那次正好是学抛物线,当白板上投射出抛掷小球的动画时,孩子们‘哇’的一声,让我特别感动”,严京忠说:“有些抽象的知识光看课本很难理解,而电脑形象化地呈现让上课变得简单有趣。现在我们新应用的“畅言教师助手”软件,解决了基层教师缺乏问题,不仅老师用起来方便、快捷,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学生们也非常喜欢。

  目前。全县各中小学均接通了宽带网络,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每个教学班均安装了数字化教学设备,实现了数字资源“班班通”,信息化教学资源走进每一所中小学。

  在祁连县寄宿制民族小学采访时,正赶上师生做课间操,课间操极具民族特色,是锅庄和广播体操整合在一起的民族舞蹈操。其实,在全县各乡镇学校都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蹬棍、藏式摔跤、押加、藏文书法、藏族酒曲等兴趣课堂遍地开花。“通过民族特色教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促进了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强了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尚海红说。

  祁连县民族中学还积极探索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专业特点,将艺术体操、田径、羽毛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篮球等7个运动项目纳入课程,并编写了校本课程《体育与健康》共七套教材,倡导体育课程改革,推行兴趣特长教育,学生按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又发掘了学生的特长。